2019年10月19日

袁彌昌談婚姻談「反送中」

看袁彌昌FB,他貼了蘋果對他的兩篇訪問連結,留下了兩句評語,給第一篇笑婚姻「一切安好,唔駛跪玻璃 😝」,給第二篇論議政「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 😎」,皆幽默自嘲,可見袁氏對蘋果的報導受落,蘋果並無誤報他的原意。

修訂「逃犯條例」草案,表面源於陳同佳案,實質之一是習政權以此打擊非習派的大陸權貴利用香港走資、挾款外移,此法若立,則大陸以後毋須再鬼祟地用「洗頭艇」(強力部門)即能將彼等「繩之於法」,而長遠則假借或偽作內地罪名,捕獵在香港追求民主自由的異見人士,簡言之,將內地法規間接體現到香港來,一方面加快兩地兩制的會通,另方面一國兩制勢必名存實亡,也所以,暗地裡最討厭「送中草案」的人,實是在大陸有利益往來的香港商界權貴,和財閥新移民,這點已不是秘密,但建制中產議員和藍絲大概食慣了維穩飯,始終盲目支持,不願面對真相,自欺欺人。我們有理由相信,每次「反送中」募資即很快達標,大概香港財閥和某類超級新移民多少都有出力。

轉載:
《相處之道:知而不揭破》(2019-10-09)

袁彌昌相信中間路線,2015年湯家驊成立民主思路,標榜第三條路,港大教授陳祖為推薦這個門生出任第一任總幹事,「第三條路經常說溝通溝通,怎知跟中聯辦、北京溝通太多,令湯家驊變成現在這樣子。」上樑如此,做細的也陰差陽錯進入建制派,「我不是說他突然變成黑武士那種改變,當你跟一個人、一個方面熟絡,很多地方對他留情,替他找理由,幫他解釋。」袁深知中間道路難走,左翼的朱凱迪、劉小麗也被打成港獨分子,也許只有曾俊華可將民粹反對聲音匯聚成溫和體面的意見,引入體制,2017年跟隨港大舊同學羅永聰加入鬍鬚班底,可惜特首戰落敗。

未幾獲葉劉淑儀招攬到新民黨,兩年下來最大得着可能是娶了該黨議員容海恩為妻,更成了爸爸。婚姻很複雜,甚至有人攞飯招婚,記者問袁彌昌喜歡容海恩甚麼,他說:「她是簡單易相處的一個人。我認識她時40歲了,曾跟很多女孩子一起,港女又試過,大陸女孩也試過,隨着年紀大,想找一個簡簡單單的。」他說:「你知道Eunice(容)基本上等於一個女性化少少的男孩,生活沒有很多要求,簡簡單單我覺得不錯。」究竟他喜歡容小姐,還是簡單的關係?「關係就是這樣,不喜歡簡單關係怎會喜歡她?喜歡她也是喜歡簡單的關係。」

記者專訪過容海恩,知道她沒有心計,男人去到某個階段學會卑微,只求回到家不用勾心鬥角,「即使我現在跟她的政見不是很相同,甚至一直不是很相同,但你想像一下,如果家中很像《宮心計》便不用生活了。」大作家王爾德說,男人結婚因為疲倦,女人結婚因為好奇,袁彌昌倦嗎?「我想大家都有好奇與疲倦,大家都四張啦,在四張裏面遇上對方,跟之前接觸的人有頗大差別,疲倦之下形成了一種好奇,便走在一起。」

他一直希望40歲左右結婚,「我畫了一條小小的死線,剛好她也是這年紀(現年42),如要生育差不多一定要生。」兩個人走在一起就是為了趕死線?「你不覺得settle down通常基於這些關係?通常轟烈的未必會settle down,timing才重要。」老叔父教落,老婆未必是一生最愛,只要不惹你討厭就是了,「首先不要說一生最愛,我想說男人去到某個位,你可能不是go for一個索女,可能已經覺得夠了。」他強調:「我當然不是說Eunice一點也不索,但你的追求不是很hot的。」

今年5月建制為修例大戰泛民,胡志偉被立法會保安扭手,容議員在旁虎目圓瞪,似乎深信自己伸張正義,其夫解釋:「中聯辦成功令建制派由衷地憎恨泛民。如果平時兩個團體不太敵對,你叫這方打另一方,你要給他reward,但他們(建制派)已經去到一個自動波mode,自動會打他們(泛民),這就是中聯辦的成功,原來你不需要出本錢,沒有成本,令他們有很深的仇恨。」

今次運動無數夫妻有如陌路人,這家人如何?「我在整個interview都跟你說,我算是了解建制派,我知道她為何做一些決定,所以不用說,她又知我知,我自己又知,當然這運動有些地方要避開,不要直說。」記者聯想這對夫妻大抵一天講五句話,他指建制派議員多應酬少在家,「總有十句!」

訪問前一天有人從高空向示威者投擲油漆,似乎容海恩覺得出了口氣,他看在眼裏,但從沒聽她說警察打得好。袁彌昌多次撰文指運動一定要取得成果,否則香港不會有改變,恢復原狀一點意思也沒有,他又建議改革政府,都對妻子造成壓力,但對方從沒說甚麼,「如果她政治上再堅持一點,可能真的很難相處。」



《蘋人誌:侍三主 來回建制 又折返中間》(2019-10-09)

羅范椒芬化身性愛椒芬,聲稱有少女為勇武派提供免費性愛,「性愛椒芬這個不錯!」已脫離新民黨的袁彌昌說:「這個運動入面你看見藍絲找到讓他們的心愉快一點、覺得可以扳回一城的機會實在太少,所以任何無聊事,上次(取笑爆眼少女)射爆眼也好,fake news也好,都很想拿出來。」

他在建制派歷任三主,個個猛料,對同路人的分析有公信力,「因為建制派面對的困境除了即將的選舉,他們在家中也面對很大壓力,子女可能不理他們,絕了交,他們也想說服孩子:『這個運動有免費性愛,很邪惡,很不良!』嘗試取回分數。」

騙人先騙己,是做老千的先決條件,「你見羅范相信了,不想fact check,不理對錯,她聽完很爽,她的anxiety得到紓緩,是心理上很大的補償。」羅范連性愛也出動了,其兄范鴻齡豈不是要肛交?「你明知你哥哥要出任這個(醫管局主席),你不會前一天爆出這些,對你哥哥沒有好處。」

自動洗腦 呃自己

昔有吳亮星的洗頭艇,今有性愛論,其實free sex只存在於麥美娟與阿娥的媽之間,建制派「若智」言論背後有段故事。立法會內外左派共建同溫層、echo chamber,迴音越來越大,眾人不斷加強自己的想法,41歲的袁彌昌解讀:「今次你看見藍絲、羅范的想法都很直觀,甚至base on舊時恩怨情仇,但他們很懂得不停loop,令自己深信不疑,明明看見個窪也衝下去,甚至《逃犯條例》是絕路又衝下去。」

他對建制、泛民各打五十,明白兩派都要搞政治宣傳,然而大家沉醉其中,他先說建制派:「今次大陸、建制派、政府不斷被自己的宣傳騙了自己,譬如覺得《香港政策法》是廢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是廢的,所有國家反對《逃犯條例》都是廢的。他們本來可以更清楚知道怎樣應對,但在同溫層、echo chamber入面騙了自己,自己相信了,到最後自己觸礁。建制、泛民兩大政治勢力都不想失敗原因,竟然是因為信了自己的宣傳。」

有時泛民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未至於核爆,仍假戲真做開盡炮火,走不到對他們最有利益的路。袁彌昌是戰略研究博士,如果聽他之計,第一個指摘泛民放過政府的就是陳雲,他說:「陳雲你都在意就算了。為何現在我仍以中間派自居,我覺得兩邊都有問題,兩邊都可以做得好好多,但中間派永遠出不到頭,當初我去了阿太那邊(在葉劉淑儀的新民黨出任政策總裁)就是想將建制派至少其中一個黨派拉回去中間少少,當然無疾而終,失敗了。」

雖然葉劉宣稱是她辭退袁彌昌,他仍讚這個舊老闆是最開明的建制派之一,例如批評羅范的性愛論不恰當,「她也不是蠢人,知道建制派需要一個走得比較前,吸引中產專業人士的黨派、定位。好景不常,很快便出現了一地兩檢、補選,你想像到中聯辦一定吹雞,他們一定走在一起。中聯辦可能在其他地方不大本事,最本事的就是將整個建制派綑綁在一起。」記者想知道葉劉有意問鼎特首嗎?「她有一、兩次流露出,如果當初2003年她不是那麼撇脫,負責任地辭職,其實她早已做了特首,甚至做完卸了任。」他補充:「現在再揀,葉劉與梁振英,可能值得再揀一揀。」

政商兩面 不是人

修例一役葉劉比林鄭更林鄭,開明到哪?袁彌昌估計對方不滿政府向商界開恩。他指任何國家都攏絡社會最上層那班人,但回歸後中央的盲點太大,既然香港是商業社會,乾脆找商人董建華治港,統戰也先向地產商入手,「他們覺得香港話事的就是這班商界以及地產商,一直向他們餵食,直至成為地產霸權。到了習近平上台,提出全面管治權,更加形成了政商霸權。」

養狗咬啷啷,終於商界成為反送中先鋒,經民聯議員石禮謙出任高銀獨立非執董,早前該集團撻定棄購啟德土地,「換作你是中央也覺得應該是商界玩嘢,或甚是誠哥或者誰人落order,沒有人知道是誰落,但你也可能這樣猜測。當時石禮謙叫集團這樣做,出了立竿見影的效應,原來有人對修例有很大意見,要用這個形式表達。」

修例撤回,商界欠抗爭者一個人情,他們卻反指對方破壞香港經濟,袁彌昌拆解:「效果上是年輕人救了他們,但對他們來說都是要活命;送中方面你是救了我,但現在我不聽話都是死路一條。」對雞蛋一方來說,既然商界是不穩定因素,將來也會不聽中央話,留下他們不是壞事,且據袁所知,這些集團的第二、三代跟老一代有些分歧,有利運動,「我們常說這個運動沒有大台,沒領袖,他們(中央)可能懷疑你們商家佬暗地裏資助他們(抗爭者),為何他們有很多錢?你以為上面不會這樣想嗎?」

北京逼商界歸邊,將影響中國的全球佈局,所謂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你本來想走出去,想外國人也跟你的一套,但現在你被人知道你的一套赤裸裸的本質就是這樣,不聽話就要打壓、懲罰,這不會沒有代價,這代價某程度影響香港,短期內香港承受壓力會大,但長遠會紓緩也說不定。」遠的不說,年初搞了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如今香港一鑊粥,習大大在門口被小石子絆倒,怎打理門外的花園?「如果他要中國他日踏上全球管治或者世界性的道路,他要作出改變、犧牲,現在香港就是讓他計數。」

記者:陳勝藍
攝影:李家皓

10 則留言:

  1. 我對袁彌昌的評語是:反反覆覆小人心。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否舉例?我可能睇漏了他某些評論文章。

      刪除
    2. 單看你引用的文章《蘋人誌:侍三主 來回建制又折返中間》,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來來去去都是附旺唔附衰的表現。

      此外,再看看他:

      (1)大罵「中間派自毀長城,自我矮化為“建制中間派”」(見註1),其實最想成為獻世派的就是他自己,一而再的加入、退出,無非是攞不到著數而已。

      (2)表面支持「反修例」,一方面,只是狠批777港共政府的處理手法,對幕後黑手中共非但並無半句指責,甚而為其漂白(見註2之「京港解讀成因 出奇地接近」及「讓政改與改革成為最大共識」兩段)。

      另一方面,更指抗爭者將運動升級是「攬炒」及踩「示威者沉醉在一種活在當下、為自己而活的熱情之中……這種浪漫很容易會令行動喪失戰略意義……」(見註2之「運動尚欠更正當理由」及「“敦克爾克大撤退”可一不可再」兩段);完全無視抗爭運動升級是港共政府以暴製亂所致。被暴政打到頭破血流、斷手斷腳、爆眼、槍射胸、監禁虐待……的「浪漫」,留番俾阿袁生你沉醉吧。

      (3)將這場「反送中」的逆權、抗暴運動詆毀為「後毛澤東式暴亂」(見註3);以學術包裝去否定、污蔑官迫民反的抗爭,令人反感與不恥。

      (4)自詡為中間派,卻娶一個有黨性冇人性的中共奴才為妻----覺得她簡簡單單不錯。諗得衰啲,是否貪佢白痴冇腦,可利用其左派高層家庭的實力及人脈網絡撈取政治利益?天曉得。

      註1:
      https://bit.ly/35PKZYV

      註2:
      https://bit.ly/2W2K7vo

      註3:
      https://bit.ly/2VZUmk2

      刪除
    3. 以下就蘋果和袁彌昌文章表達我的理解,完全不等同我有立場撐袁氏。

      袁彌昌「侍三主」,第一主是標榜中間派的「民主思路」(2015),參加者有民主派中堅陳祖為、葉健民,後來那湯姓領導人賣義求榮,幾近所有創會成員紛紛退出,陳、葉、袁是其中三人(2017);第二主是曾俊華競選團隊(2017),無可指摘;第三主是葉劉「新民黨」,袁的解釋是「想將建制派至少其中一個黨派拉回去中間少少,當然無疾而終,失敗了」,袁稱因道不同而辭職,葉劉稱是她炒袁魷魚,葉劉責袁不常返工,也幫不了手,這些可見,及至今日(明天唔知),袁都較親民主派。

      (1)關於文章《楚河漢界:沒有中間派的5年》(2017/03/24),袁責中間派沒有做好建制、泛民的溝通橋樑,雖名義上中間,實質倒向了建制,這評論中肯,未覺不妥在哪。

      (2)在《騷動之夏的正反合》(2019-09-11),所謂「浪漫」,似指行動有不顧大眾perception、不計後果、不思戰術戰略,這對運動不利。這點我早前跟RoseMary談過,區家麟近日亦說「一件事,應否做……從兩個層面看。一,講原則講價值;二,講效用講後果。」見《留意武力底線,打一場持久民心戰》

      另外,你我相信,今次風波真正元兇,實是習政權要稱帝擴權加快一國一制所至,但中共當然不會公告此論,故一切禍患推責在兩大因由:外國勢力、香港極端資本主義壓垮經濟民生,後者確實是長期隱患,雖非今次運動起因,但難得中共肯公開承認可算是進步了。我們且看,大陸的國家/權貴資本主義,一樣走向極端,支爆年近,但中共又哪肯承認錯誤。

      (3)在《香港2019:反暴亂作戰的解讀》,毛澤東消化了中國古代武裝起義、游擊戰中有領導有大台有協調的原理,改良而獨創了有大台,由上而下領導的民間抗爭或暴亂(例如文化大革命),成為全球的操控暴亂之權威範例,學者為研究方便,冠名「毛式暴亂」(Maoist insurgency),而今日世界,全球的抗爭運動,多是民間自發,非上而下,無大台,故學者稱為「後毛式暴亂」以區分,兩個術語都是學術中性的,無貶意。又中共發明「毛式暴亂」,故認為「反送中」一樣有大台有幕後黑手,所以一直斷錯症落錯藥,故袁說「使之成為中央對這場反修例運動的判斷的最大盲點」。

      以上三篇文章,袁都分析得仔細。

      (4)娶妻品味我不好說,不過從蘋果報導,他的婚姻似乎危危乎。結婚兩年已經每天說話只有十句左右、「如果她政治上再堅持一點,可能真的很難相處」,即暗示「難相處」這個日子不會太遠。袁很能自嘲,苦中作樂。

      刪除
    4. 我覺得未可將他與區家麟相提並論。

      區家麟的文章支持運動的立場鮮明、清晰。雖然他有些論點,我未必完全認同,但只是對運動的策略看法不同而已,而非對運動的態度問題。

      袁的文章,表面看似平和,無問題;但實質魔鬼都在細節中,是以我認為我說他「以學術包裝……」是一針見血(不避老鼠跌落天秤之嫌,哈哈)。不過,要逐一去分析、回應,異常費時費神,無謂了。各人閱後感不同不足為奇,「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是也。

      刪除
    5. 「相提並論」或許不是一個恰當用詞,至少我前文並無將袁、區作哪方面比較或等量齊觀。我前文僅將抗爭者除了熱血,行動亦須考慮後果成效和民心觀感,袁、區文章正是點出此點。

      另外,容我向令狐兄提一句,「唯立場」、「正確態度」,恰恰就是中共對人民洗腦的集中點----愛國愛共的絕對立場和不容模糊的清晰態度,由此而將不達滿標者判為異己,或敵我對立,殺之殲之,對此我們不可不慎。見諒。

      刪除
    6. 凡事唯立場、態度是問,固非待人處事合適之道。不過,在大是大非問題面前,堅守、支持「是」的原則和立場,仍是必要的;特別是那些揸筆的人,言是心聲,筆就是他們的表達工具(或誇張點講是武器)。如果認為我這種堅持擇善的要求與中共的洗腦毒雷同的話,那就見仁見智好了。

      刪除
    7. 問題在,文章作者說了「是」,但有讀者解讀未逮,而將作者判為異己。

      今日中共之所以不討民心,在於其治下逼迫所有人事事表態,不表態者貶,不高調者責,非黑即白,容不下半句諫言,又全愛不疑,不能只愛三分二、三分一;異己者則全部排斥,撲殺於萌芽,結果活在1984。黃營也來這套?

      蘋果算是黃營的最大把關人,作者過得蘋果專訪又哪有多藍?對不對?退一步,文章這篇優,那篇劣,各有得分,而不必因作者同否一人而牽連所有文章單一評價。文章重在言之有物,立場態度次之。我們重視知性研究,求呈現真相真理,而非感情上圍爐取暖就算。陳套講句,不應因人廢言。

      刪除
    8. 貴兄,為免擦槍走火,講完以下幾點,我暫且迴避了。得罪晒,唔好意思。

      (1)對我來說,以某人或組織的選擇為為依歸是一種危險。蘋果是我的閱讀資料之一,它的新聞、資訊我會作為參考資料用,但不是判斷或取態的準則。

      (2)一篇文章,作者想表達什麼,而讀者接收到的又是什麼?不同人有不同的觀後感,未必盡如作者或他人意。有讀者的感受與作者或其他讀者不同,甚至負評,判之為「解讀未逮」;未知這個評語是指未能理解作者的原意,還是指讀者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呢?是前者,可理解;若指後者,則未免流於逞口舌之快。

      (3)接受或不接受某一個人,原因眾多,不全取決於顏色/陣營。不接受(唔鍾意)/討厭某人,是每個人的觀感或選擇,不等同將那個人視為異己去排斥,甚至撲殺。當然,其他人也可以認為你對那個人的觀感、評價並不可取。《1984》是獨裁政權統治下的社會現象,扯到無權無勢的抗爭者/組織身上,太言重了。

      (4)袁氏給我的印象不佳是事實。假若他去競選議席,我不會投票給他也是事實。但其實,於我而言,他只是一個三唔識七的人,講到將他視為異己去排斥,去撲殺,是言過其實的指控。我列舉對袁文的看法純粹是回應貴兄你提出之例證要求,這不算撲殺吧?我有此「能耐」?無辜啊,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市民而已。

      就算面對我認識的人,如果唔啱嘴型,我只會採取「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方法疏遠,極其量是不來往。排斥?打擊?撲殺?又是那句----嘥時間嘥精神,犯不著。

      刪除
    9. 令狐兄,以下對應你的序號。

      (1)我從來不是蘋果長期讀者。但蘋果作為社運其中大將,其把關貢獻是難以抹煞的。舉蘋果只是給你多一個參考。

      (2)欣賞文藝作品,其中一法,可視作品獨立,作者已死,而讀者可有自己「再創造」的詮釋、感興;但學術類政論文章,目的或歸納現象規律,或應用普遍規律推演個別事物發展,總之,是對困境作解釋、預測、紓解,要盡量客觀,避免個人立場、態度干擾探索、分析;讀者亦不宜創造性理解。

      「解讀未逮」,指未及解讀出,對某些詞彙、段意,呼應全篇上文下理相一致的最合理的意義。

      (3)「1984」係指今日中國。我原文是「今日中共之所以不討民心……結果活在1984。」「反送中」(黃營)就係要力阻香港變成大陸咁1984;也不要像大陸咁事事唯立場、態度決定一切,令大家變成表態機械人。請明白,有些人暗裏做實事,很低調的。

      (4)(先打岔,「我不會投票給他也是事實」,都未發生,點會係事實fact?笑。)「排斥,撲殺」係指中共手段,所以我們引以為戒,而不是說已發生在令狐兄身上。

      請令狐兄以後繼續就任何議題在這裡發言。下次再聊。:)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