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0日

7‧21誰主真相、明報:認人未獲人身保護

留記。

先報今日(2020-07-20)RTHK新聞。

鏗鏘集:《7.21誰主真相》(2020-07-13)


明報 (2020-07-20):
4曾報案傷者投訴與疑犯同處一室、7‧21認人:警疑犯面前讀全名

【明報專訊】明日為元朗7.21事件一周年。一年來,傷者鍥而不捨追究事件,有人投訴獲警方安排認人但未獲保護身分;有傷者在車上由便衣警筆錄口供;有議員聯同市民向警務處長民事索償,冀循法律途徑解決。逾百人參與的施襲案件,警方現時共拘捕37人,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傷人,警方指「時機成熟」後,會有進一步拘捕行動。

去年7月21日元朗站白衣人襲擊途人,警方事發後39分鐘到場,當晚無人被捕。事後37人被捕,警方強調會積極調查,本報訪問4名曾報案的傷者,均投訴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代表律師共處一室,有人被警員讀出全名,擔心身分曝光拒絕繼續認人,有傷者認為警方輕視案件。有大律師指疑犯及證人在認人前不可見面,否則會令證人先入為主。本報向警方查詢認人情况是否不當,未獲正面回應,僅稱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強調不論涉案人身分或背景,會一視同仁執法。明報記者 艾博瑜 鍾妍

憂曝光 有證人稱拒再認人

本報訪問4名7.21事件傷者,他們稱去年7月至今年1月曾分別應警方安排認人,由2至5次不等;4人均稱,其中一次認人程序前曾與疑犯或疑犯及其代表律師身處同一報案室中。傷者鄭先生去年8月到大埔新界北總區警察總部認人,他表示,警員曾在報案室讀出7至8名證人名字點名;其後發現報案室內有疑犯及代表律師,當時民主黨議員林卓廷在場表達不滿稱「暴露晒(證人)身分,認人有咩意思?」不少人認為7.21事件或涉黑社會,鄭先生表示當時不知疑犯及證人不可同處一室,及後有證人擔心安全「不想再去認人」。鄭先生未知對方有否繼續,他本人則繼續協助警方認人。

稱以往案件認人無第三者在場

民主黨莊榮輝質疑警輕視本案

另一名傷者馮先生及民主黨莊榮輝同樣表示,他們分別在10月及7月初等候認人時與疑犯律師同場,兩人均被警員讀出全名。莊榮輝表示以往因議辦被淋紅油等到警署認人,警員會用車護送他到指定入口入警署,「不會有第三者在場」,認為是次做法顯示警方「不覺得(7.21事件)是重要案件」,對證人身分毫無保障。莊稱當時一度擔心被疑犯或律師認出牽連家人,曾考慮向警投訴,但又擔心認人程序會被視作失效,「益咗白衣人」。

傷者陳先生(化名)表示,他今年1月認人前,警員相約6至7名證人在元朗廣場會合,等候約5分鐘才有警員帶他們到元朗警署,「好似遊街」,擔心等候期間被認出。

法政匯思召集人、大律師吳宗鑾表示,證人及疑犯在認人前同場出現「絕對不可以」,因會令證人先入為主得知疑犯身分,「是為保障疑犯」;至於疑犯代表律師及證人同場問題不大,他表示過去陪同被捕人出席認人程序均未曾與證人共處一室,亦不會知道證人名字。

私家車上錄口供 指警漏重點

除認人程序,亦有傷者質疑警員錄口供手法。陳先生(化名)表示,他獲安排去年7月25日錄口供,當日一名持委任證的便衣警相約他以私家車接他和同行姊姊,惟當時有港鐵列車出軌,公路交通擠塞,便衣警提議在車上錄口供。陳先生曾問警員是否正式錄口供,警員確認是,並表示如想錄影便需回警署。陳先生應允錄口供,「佢(警員)聽完我講一次先寫低」,最後警員複述時漏掉多個重要細節,他要求警員更改,「唔知佢寫得衰定特登」。陳引述警員稱會將口供紙副本寄給他,惟事隔近一年仍未收到。

警: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

有警界人士表示,警署外錄口供屬正常,需否錄影則由調查主管或人員判斷;一般會將口供紙副本交給證人,如非在警署錄口供,會日後寄回或約證人到警署取回。有警員稱會視乎情况安排錄口供方法,例如墮樓案會在目擊者家中錄口供,認為如案件複雜,「不止錄一份口供」,建議如證人覺得有遺漏可要求補錄,補充重要資訊。

(7‧21一周年)
(反修例風暴)


警稱一直跟進:時機成熟會再拘捕

【明報專訊】7.21襲擊市民事件發生至今一年,警方回覆本報查詢,稱目前拘捕37人,年齡介乎18至61歲,當中7人被控參與暴動及串謀有意圖而傷人等。警方表示新界北總區重案組一直鍥而不捨跟進調查,沒放棄任何線索,但因警方仍在調查,故現階段不適宜向外透露太多細節,「時機成熟」便會進一步拘捕。

法庭資料顯示,被檢控的7名被告為運輸公司東主王志榮、工程公司東主黃英傑、商人林觀良、商人林啟明、燒烤場東主鄧懷琛、「飛天南」吳偉南及八鄉橫台山河瀝背村村長鄧英斌。他們最近一次在今年6月9日於區域法院提堂,未開始答辯;案中首被告王志榮透過律師表示不認罪,其餘6人未有答辯意向。部分被告代表律師表示,需時閱讀收到的新文件及多段閉路電視片段。正還押的第三被告林觀良,再次申請保釋被拒。

被問廉署有否邀請調查 警無回答

廉政公署早前公開表示收到7.21事件相關投訴,會嚴肅跟進。本報向廉署查詢調查進度,獲回覆指基於保密原則,不宜評論。

本報亦向警方查詢有沒有警員被廉署邀請協助調查,警方沒有回答相關問題。

(反修例風暴)


(2020-07-21)
視點31:《721一周年;元朗人心聲;移民記2020》

5 則留言:

  1. 條仆街西瓜佬到今時今日仲係逍遙法外……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政權照,所有7.21兇徒都逍遙法外。齒冷。

      刪除
  2. 筆陣:二桃殺三士:在史丹福監獄實驗,如何避免跌入矛盾論圈套?/文:沈旭暉


    【明報文章】03/08/2020特區政府果然因疫情之名,延遲立法會選舉一年,宣布前大規模DQ了12名不同光譜的非建制派參選人,放風DQ另外8人而未公布,再令未有觸及的民主黨「自我反省」領會最高旨意,這是典型的「二桃殺三士」策略。橋唔怕舊,最緊要受,當年小學程度的皇太極,憑半部《三國演義》的反間計,就把滿朝當世大儒的大明帝國高層瓦解。面對「下一步,怎辦?」這碰口碰面問的問題,我們自然沒有萬靈丹,只希望大家思考個人和社會前路時,不要跌入一些思考盲點:

    貌似衝突的選項 其實必須並存
    (1)現實世界,並非線性(linear)行走的,結果反而往往是非線性產生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時,自然覺得諸葛亮「料事如神」非常厲害,和他齊名的龐統英年早逝、其貌不揚,只是襯托。但不久就發現,今天給你3個錦囊、3個月後開啟知道一切這「諸葛亮模式」,在現實是行不通的:且以華容道埋伏為例,千里之外決定以煙火疑兵引誘對方中伏,又要估算對方多疑性格,在現實世界,就有超過100個變數。反而龐統開宗明義,隨機應變,不拘一格,貼近現實。在眾多不可預知因素中,沒有任何人(包括習近平和特朗普)能預知一切,但這不代表他們會下棋,只會每一步都同時設想了好幾種截然不同的可能反應、再分別回應,這才是博弈之道。博弈不是今天灑水、明天收成這樣的linear關係,通常是《天龍八部》虛竹無心插柳破解的圍棋珍瓏,或《復仇者聯盟》那種100萬分之一的估算。新世代因為習慣使用iPhone、iCloud,每天工作都是錯了即改的continuous a/b testing,去年運動初期,正是這種由下而上、不斷改變的靈活,才令由上而下的超穩定政權措手不及。

    (2)所有非線性選項之間,不是互相排斥、二元對立(binary)、非黑即白(dichotomized)的,而是通常互補的。表面上,很多貌似衝突的選項,其實必須並存,才能有客觀效果,這是共產黨最擅長的辯證法。這又如何?那又如何?選舉有用嗎?不投票有用嗎?抗爭有用嗎?沉默有用嗎?移民自私嗎?留守愚蠢嗎?……不幸的是,世上從沒有真正的大師、國師、燈神和先知,但偏偏每人都各執一詞,結果局勢愈是灰暗,反而愈容易跌入矛盾論的圈套。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矛盾,但人的生物天性,就是會不斷劃分「我者」和「他者」,有時確有大是大非的理念矛盾,或身家性命的利益衝突,但更多時候,不是。著名的史丹福監獄實驗,就是很好的例子:實驗者都是普通人,無仇無怨,但墮入某個人為設定的奇怪環境,就忽然「敵我分明」,逐漸喪失本來的理智。不幸的是,香港正是前往這個方向行走,更需要保持冷靜。

    (3)現實世界的一切概念,大多是包含多重複合元素(composite)的,而不是單薄(monolithic)的。以「什麼是香港人」這類題目為例,每人都會有不同答案:認為香港人代表尊重法治的,不代表他不需要搵食;擁抱民主自由價值的,不代表就會絕對反對穩定;有強烈香港認同的,不代表沒有中國認同;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不代表抗拒三綱五常。香港作為獨一無二的香港,就是因為過去百多年歷史,塑造了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種價值觀和利益並存、和而不同的獨特社會,一方面有自己的大熔爐,另一方面能兼容並蓄,就算在三年零八個月,也是如此。

    (4)任何概念,都很難絕對化(absolute),總是條件性(conditional)的。例如說「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到了實力改變時,退讓才是國家利益;例如說支持「攬炒」者,當代價是自己全部財產消失、行動自由消失之時,有產階級即使願意犧牲90%,也不容易犧牲100%。加上上述第3點,我們才能理解香港很多複合式認同,例如很多要在建制生存的「利益藍」,心底完全認同黃營核心價值,會盡力做一些符合良心的行為,是為「yellow submarine」;但當他們另一邊的底線被挑戰,例如家庭穩定的底線思維被觸碰,深黃中人也可以無奈倒向建制。這些相互游走的變動,其實每日都在出現。
    互聯網時代演算法 加劇兩極趨勢

    (5)社會科學畢竟不同科學,因為現實社會不可能有科學實驗室那種100%可控的環境,客觀條件是恒常變動的,不可能永遠靜態(static)。以香港人身分認同為例,今天新一代對中國認同甚低,但短短10多年前的2008年京奧之時,卻是回歸以來最高,說明短短10年,足以改變一切。根據這邏輯,10年後要徹底改變,也不應該不可能,當然變向哪一方面,則是另一回事。

    (6)互聯網時代的演算法,客觀上在加劇兩極的趨勢,因為演算表達出來的是線性的,我like這個post,所以就看見下一個同類post;而且內容是單薄的,只有一秒時間顯現喜惡;培養的慣性卻是驚人的。這就是所謂新媒體的「5%定律」。在現實世界,一般希望參與社會的人,都不會願意居於絕對邊緣化地位,此所以藍營、黃營,乃至深藍、深黃,都要爭取民意。但在網絡世界,任何奇怪聲音、立場,只要持之以恒、強調與別不同,都可以吸納不超於同一陣營內5%的長尾支持,雖然屬於絕對小眾,目標群體乃至傾向反社會人格,卻因為別無選擇,所以十分忠誠、十分sticky。反而人數多了,有可能競爭主流地位時,就會出現危機,因為路線本來就是反主流才存在,結果每每要「清黨」,來維持純潔性。於是任何主流選項,在網絡世界,都會出現不成比例的反對,不能完全漠視、不能過度重視,這是全球共同面對的部落化虛擬時代。
    問題是如何構建理性討論平台

    (7)《港區國安法》,加上互聯網演算法的客觀效果,邏輯上,起碼在網絡世界,和官方說的「要社會回復平靜」,有可能完全相反。在過去一個月,自願或被自願宣布封筆的、離開專欄的、關閉社交媒體專頁的朋友(還只是個人認識的),已經超過20位,他們大多是光譜上的「淺黃」,離開的原因心照不宣;剩下來的也變得小心謹慎,時刻自我審查。但這不代表「平靜」。演算法是不會把社會前因後果「算」進去的,人的傾向也是不會改變的,結果失去了相對中間的聲音,只會有更激進的聲音被演算法「派」出去填補,他們或許身在海外、或許完全匿名,結果在平行時空,撕裂只會更嚴重,但不代表沒有理性討論的平台,問題是如何構建。

    以上是純方法論討論,也是過去一年的觀察,大家互勉,不解釋。
    GLOs創辦人、中大社會科學院客席副教授
    [沈旭暉]

    筆陣:二桃殺三士:在史丹福監獄實驗,如何避免跌入矛盾論圈套?/文:沈旭暉

    回覆刪除
    回覆
    1. 近年, 我一改對沈旭暉過往觀念, 總覺得是一位刻意四平八穩的學者,
      有時總有點傾斜,
      現今, 他每篇文章和視頻都不錯過, 他讓我懂得什麼叫學問,他豐富了我的貧瘠。

      刪除
    2. 感謝轉載!
      沈的文章有一板一眼探查真相的學院式講究,不時又特意顯示自己瀟灑不受世間規條所束縛而睥睨俗世顯示另一種精神真相,兩種互似矛盾的觀點特質常穿梭於不同文章之中,筆戰起來用詞更可非常辛辣尖刻卻又絕非惡言罵街(有些報章專欄作者自詡擅刁擅諷就流於這種罵街),妙在他又是個吃四方飯的世界仔,搵食窿路很多,所以他「寸」得起,總之他的三觀有異於一般常人、學者,這是他的吸引處。

      P.S. 細細聲講,厚臉皮的,希望香姐以後續有沈的轉載。騎騎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