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0日

《給十九歲的我》風波

(2023-02-10)

今日係2月10日,《給十九歲的我》風波會否完結?不知道。但噚晚2月9日,又有同類事件炸出一個洞來。曾以香港音樂神童享譽的黃家正先生爆出14年前以當時17歲的他為記錄對象的紀錄片《音樂人生》(KJ: Music and Life),在訪問、製作和公映過程中,他如何被導演背叛,導致他隨後「有三年,我整個屋企家破人亡,無家可歸」。[1]

《音樂人生》當年在港、台和亞太影展共獲取了七個大獎。

如果《音樂人生》的導演的所作所為,反映出影藝圈導演們如何自戀、追求和執著於個人作品的風格特色和「偉大」,以至傷害別人在所不計,則見微知著,這種背後有「電影作者論」(Auteur theory)的藝術觀點而油生的行為現象,是普遍存在於影藝圈的。《音樂人生》的導演如是,《給十九歲的我》亦如是。沉溺於全控權力下,導演自主的「藝術」作品是他/她的一切,別的皆次要,甚或可犧牲。

近日有論者嘗試為《給》的風波調停、為導演張婉婷平反,最先者有一次執導經驗的陶傑,他在電台節目《光明頂》裡認為事件中的第一份同意書對當年唸中一的六名女角有法律約束力,這跟香港普通法法制下的合約法(law of contract)義理相悖;另有導演翁子光、演員黃秋生、(前)導演張堅庭。

以上發聲的幾位,恰恰都曾在或正在演藝圈工作,有潛在利益,不欲受任何演藝道德所限制,所以有自我保護之嫌。

翁子光既拍創作性質(可影射現實)的劇情電影,也拍過一套吸毒者紀錄片《被遺棄的針筒》,或許他知道劇情片與紀錄片的分野,然而,有報導記他為《給》辯護的見解:「翁子光藉此強調,無論拍攝什麼作品,『要堅守的不是道德界線』,因為道德界線很容易『綁架』一些藝術創作的美好初衷。作為創作人,翁子光認為應該堅守的只有『良知』。至於明知受訪者不願出鏡仍然堅持拍攝並播放的做法是否失當?翁子光則意味深長地寫道:『這有時候又會跟新聞自由產生矛盾。』」[2]

以上的翁言不易理解。翁認為「藝術創作」最崇高,不應受道德框限,但他稱「良知」是堅守的底線,而良知不就是作道德判斷嗎?前後矛盾。

翁也迴避了「違背受訪者意願的做法是否失當」的問題。新聞自由的求真有符合公眾利益的社會理想在,但於一套私人商品視像(贈捐款者的DVD)裡對六名主角的全面求真,是否不成比例地要求過多?雖然觀眾都獲偷窺之樂。

另方面,張堅庭寫的一篇調停文很有技巧。篇首他說:「我認識她(張婉婷)40多年,她是一個天真的人,有時我會心問,有冇咁懵呀,都過知天命之年了。她不擅討論,只喜歡問問題…」,重要的點子要講兩次,篇尾他重複:「我只能就我理解的說,張婉婷沒有部份人所說那麼差勁、惡毒,相反她是真的天真,古稀之年仍然如此,受的傷害不淺,可憐的是肯為她一齊孭鑊的愛人早她離去,留下她孤身在戰場。」兩小段前後呼應,輕輕的,短短的,卻才是他要告訴讀者的文章重點。[3]

撇開首尾呼應的部份,文章中段平實中肯,建立了令你信任的一步,最後的結論便自然接受了。讀者信任張堅庭的判斷,也就延伸相信了張婉婷的大懵、天真。

張堅庭以個人主觀感性的私交角度為張婉婷辯護,老老實實,這是不大切題的。試設想,有人替林鄭月娥的惡政辯護稱「我認識林鄭40多年,她是一個天真的人,有時我會心問,有冇咁懵呀,都過知天命之年了…」,你認為那種曲線辯護有效嗎?

我們跟張婉婷全無私交,我們難從交往中認識她的為人,所以我們只能從報導的「文本」中整理線索來理解張大導。

從文本中找證據,隨舉兩例。

(1)曾任張婉婷製作助理(PA)的Billy Ngan所爆的問題,似乎跟副導李保樟(阿仔)較有關係,張婉婷涉及的程度好像較輕,但Billy清楚說明:「慶功宴上張導比左張支票我。工作半年,兩個project嘅PA,冇固定工時,24小時on call,收到嘅係一張$5000嘅支票。」[4]

支票由張婉婷親身交給Billy,她絕對知道銀碼$5,000!工作半年以薪金$5,000打發人走,張有盡佔利益的性格傾向;後來Billy追$6,000墊支費亦直接找張婉婷、羅啟銳,張是一直知道發生啥事。張對照顧(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毫不在乎,卻會對外和片中女角說一堆關心的門面話。

(2)緊張自己作品,漠視別人私隱和感受。明周訪問阿佘,她說:「我熟悉她個人的性格,她做得這件事和在學校出面偷拍我食煙這件事,我完全個腦海有(想像到)她把聲,她同Cameraman講把聲,『佢喺出邊食煙,快啲快啲快啲(扮張婉婷的口吻)』,我完全是有個畫面。太熟悉她了,所以有些位是明嬲你啦,所以都費事跟她吵,唉。」我們看見,阿佘跟張接觸幾年後所理解張的性格。

無數例子可在事件各報導和訪問中隨便找到。

張堅庭提到,有些人批評張婉婷的用詞惡毒,他大概也不宜舉例,我亦不可能讀盡社交平台的相關留言,最早我見的多是惡搞,而且很惹笑,例如潮語「壞過凱婷」改成「壞過婉婷」、「點解逢叫阿婷的都壞」、「恰19歲的我」等等。後來留言如何我未有留意。鄧小樺出現在陶傑《風雲谷》直播中提到留言有「仆街」、「人渣」,這算不算惡毒和人身攻擊?抑或拿張跟林鄭月娥相比才是最惡毒和人格謀殺?我都不懂了。須知道,網上很多花生友是鬧著玩的,對他們的留言能認真嗎?能算數嗎?[5]

又,張堅庭近文末寫道:「或許在三四十年後,這幾位各有成就的女孩團聚時,經歷了人生幾許風雨,回頭看,覺得這19歲的事情只是茶杯裏的風波。」如此口吻跟張婉婷稱她為她們留下了回憶,只要將來她們消化了,回過頭來便會感激她,知道她為她們好,故不能不說,這兩名成年人的觀點何其相似。

我暫且認為,張大導是個同理心較弱的人,有沉迷「作者論」的人格特質,視自己的作品凌駕於一切。

可惜電影我沒看過。我不時猜想,是否看過的觀眾之所以對電影有高度評價,間有感動,卻不能以心比心地覺痛,是因為他們都不是主角本人,受拍打的不是自己身上的瘡,當中有否「審美距離」在起著作用呢?



[1]
黃家正FB《你才是你人生的主角》
https://bit.ly/3jO1obX

[2]
HK01《給十九歲的我|中立被狙擊 翁子光相信張婉婷:追罵等於人格謀殺》
https://bit.ly/3lkAYil

[3]
張堅庭FB:「這陣子有關19歲的討論鋪天蓋地,但有關張婉婷的描述,脫離了討論…」
https://bit.ly/3DQG24w

[4]
Billy Ngan FB《我做張婉婷PA的日子》
https://bit.ly/3I8mtHz

[5]
風雲谷特別直播《給19的你我她:名校女仔成長紀錄片瘋狂大攬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88VYHJRd4

*****

以下是事件所涉的一些文章。

(吹哨者)吳芷寧FB《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
https://bit.ly/3YzrY7v

明周《【《給十九歲的我》女生自白1】阿聆親撰萬字長文》
https://bit.ly/3RCjyKc

明周《【《給十九歲的我》女生自白2】阿佘曾抗拒公映》
https://bit.ly/3jvt5q1

全力少年FB:「全力少年找到了受訪者們的同學接受訪問,以受訪者的朋輩角度,了解受訪者以及其他同學因拍攝所受到的影響。」
https://bit.ly/3RHVqWu

WAVE《重組|《給十九歲的我》風波 一文整理事件時序、導演學生校方說法分歧》
https://bit.ly/3xgK4j3

73 則留言:

  1. 對《給十九歲的我》種種爭議,有以下睇法:

    (一)我對翁子光一些言論很不以為然。不是因佢信張婉婷,並為她辯護,而係佢嘅「道德界線與藝術創作的美好初衷對立論」、「尊重受訪者意願與新聞自由矛盾論」非常荒謬。

    (1)「堅守道德界線」根本就係有良知的表現之一。將良知與道德割裂,佢想守嘅係乜嘢良知呢?令人費解。

    (2)很容易被道德界線綁架的「一些藝術創作的美好初衷」到底係乜嘢初衷?藝術創作到頭來會唔會只係一張美麗的包裝紙?

    (3)尊重受訪者不願出鏡的意願竟然同新聞自由產生矛盾?乜可影響、操控、扼殺新聞自由嘅唔係政府、權貴,而係平民咩?呢個矛盾論是否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好使好用武器?

    (二)《給十九歲的我》的製作團隊及英華校方不顧受訪學生反對,夾硬將電影公映的所為令人反感與不齒,應受指責。但我注意到的是:

    (1)不知何故,事件越炒越熱,迅即全城熱爆,轉移了更值得人關注的「47人選舉案」的視線。《給》片風波爆發的時間、蔓延的速度、熱度、闊度,除了可以話巧合,亦隱然有蹺蹊感。

    (2)影片已經停止放映,有關方面亦已道歉(唔理係真心還是假意),校方更宣佈退出角逐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為乜爭論、批評指責(矛頭是張婉婷)仍停不了?是人們好湊熱鬧及一沉百踩使然?或是有冇火上加油的其他因素令事件欲罷不能,引人注目,以收幫「未審先囚七百幾日」單醜聞轉移視線之效呢?天知地知我唔知。但我希望大家聚焦返來,雖然我哋刻下有口難言,有筆難書,關注都係一種支持。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
      同意。翁子光那段「藝術vs良知」之說自相矛盾。我猜佢信仰「藝術沒有道德界線」的,但驚被人鬧,所以拉「良知」出來做頭盔, 圖蒙混過關。

      現代藝術思想有許多分流,其中有套想法係探討任何事物(包括人性)的邊限到底何在,甚至邊限以外的神秘是否真的不可想像,這種問題猶如問:宇宙有冇界線?如果有、界線背後係乜;如果冇,那就繼續永冇止盡地探索。有些極小眾的藝術電影就在做著這些。翁子光可能無限放大了這種探索到所有類型(genre)、所有大眾小眾的電影去,一道板斧走天涯。

      (二)
      係咪有陰謀用《給》的風波來轉移「47人選舉案」的焦點視線,我冇細想,但驟眼看似乎只係巧合。

      如果沒有苦主阿聆阿佘投訴並由明周報導,《給》公映仍然係當紅炸子雞,KOL和一眾花生友都係會持續為《給》寫影評、造圖,呼籲大家上電影院,並且為《毒舌大狀》、《給》的票房各過億元搖旗吶喊,兼恥笑同期上映的大陸片《滿江紅》、《流浪地球2》以凸顯本土精神,所以,「47人選舉案」的關心度點都會降低。

      至於有關方面已道歉並退映但仍未能即止輿情,相信只係time lag。其實社交平台亦係遊樂場,大家借著熱議搞爛gag、潮語創作到舊語翻loop、造圖,玩得咁開心,點會話停就停?除非出現一件新玩具(hot topic)吧。

      又,有些多嘴友(謔稱毒舌頭)對張婉婷的用詞可能過份,譬如「人渣」、「食人血饅頭」,但潮語本來就係濫用、亂用、隨便拋的,所以才產生誇張、荒誕、惹笑的效果。若真要計較多嘴友可否用詞正確、合符邏輯,那如同要廢掉遊樂場的功能,難度太高了。

      刪除
    2. 老實講,《給》如果唔係陰溝裡翻船,話唔定可以攞「最佳電影」獎,而張婉婷坐定粒六攞硬「最佳導演」獎(𠵱家都未必冇希望,因冇退出角逐,佢個拍檔唔肯退,佢話尊重喎),到時唔慌唔係又再製作咗一套「叫好又叫座」的傑作,攞晒威(拍呢套片搞咁多花款/手段,無非想咁啫)。如今呢鋪真係人算不如天算了,嘿嘿。

      啲人係咁吹噓《毒舌大狀》點點點好睇,點點點感人,啲演員(包括主角及配角)嘅演技又點點點好呀等等,我睇完都係覺得不外如是(唔係話差,但冇所吹噓咁好),係過獎了。

      講感人,同韓國嗰套《逆權司機》及《逆權公民》冇得比。這是我的觀後感。

      刪除
    3. 「陰溝裡翻船」一語中的,否則套戲係極可能喺香港、外地贏取不少獎項。目前本片仍然參選了香港金象獎的最佳導演、最佳剪接,拖著條尾巴好麻煩。 假使獲獎,郭偉倫(或聯同張婉婷上台)發言,又巴啦巴啦講如何花咗十年心血、兩位大導初心為班女仔好,但可惜誤會之類乜乜乜,咁辣㷫大家,於是雞蛋、番茄、人血饅頭便又再喺網上飛向佢地咯。

      佢地應該退出所有參選才能徹底為風波畫上句號。唔退選,兩名導演係有讓作品名留影史,兼且自己名氣唔嫌多且愈多愈好的虛榮心在。

      《毒舌大狀》我未睇。韓國可以拍「逆權」電影,這就是真正大國強國的自信風範!

      P.S. 補充「藝術vs道德」的例子:「李旺陽被自殺」事件顯示,新聞片和紀錄片係可能影響受訪者安危的。這種道德風險喺極權國家尤其高。

      刪除
    4. 《給》片製作咗成10年,而且仲好評如潮,一篇萬言書就咁玩完,我諗所有該片嘅工作人員、校方、發行商(唔知係咪即係投資者)冇一個會順氣。諗吓如果自己係佢哋都一樣唔順啦。但鬼叫你棋差一著兼唔好彩咩,有乜計?我估有關方面唔知會唔會出盡法寶搞掂番嗰個學生,然後捲土重來?係就發達囉,票房唔爆燈有鬼。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啦。

      ===========

      韓國電影《逆權》系列有三部曲:第一部係《逆權大狀》,其餘就係《逆權司機》、《逆權公民》。《逆權大狀》我冇睇,冇得同《毒舌大狀》比較。但論感人,《逆權司機》、《逆權公民》都感人至深,賺人熱淚,《毒舌》點都比唔上。論演技,所謂演技好,唔係只係七情上面咁就得,係要融入,要畀人覺得你唔係做緊戲。韓星宋康昊演技就達到咁嘅地步,確實係一流嘞。佢做《逆權大狀》點?我冇睇過唔知。但佢做《逆權司機》就真係犀利,完全融入咗個角色,畀我嘅感覺係佢根本就係嗰個現實中嘅司機,唔係演員。啲人狂讚《毒舌》黃子華演技好(仲叫佢做子華神),冇話佢唔好,但我(可能太苛求)認為未到「神級」囉,覺得佢始終都係做緊戲,不過演技都算係好掂吓。

      ===========

      李旺陽被自殺嗰單嘢,當時訪問過李旺陽的有線記者林建誠非常自責,話自己間接害死佢。揭露真相與保護受訪者/證人之間的抉擇,真係兩難,唔知點好……

      刪除
    5. Ben sir (FB)呢個惡搞笑死我。
      (2023-02-12)
      「呢排喺討論電影中受到心靈創傷嘅老人家,其實可以虐老之名向社署尋求協助,做下心靈壓力測試,增強心靈體格,之後再舌戰班後生仔,將虐老扭轉爲虐兒。」

      網民留言:
      「如果以武俠角度嚟講,因為老魔頭對「弱女」使用不對稱嘅武力,所以武林使用更加不對稱嘅武力對付老魔頭。咁老魔頭返去練返幾十年武功,再同武林死過。
      劇情喺老魔頭用把刀恰「弱女」,武林人士嗰個攞支「加特林」掃到佢體無完膚。老魔頭返去班支金仔導彈,一鑊熟。完。」

      https://bit.ly/3E52N4Z

      刪除
    6. (2023-02-13) BBC news:
      《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64620851

      提供了不少電影例子。
      也起了一記重拳, 未知會否令《給》退選所有影賽。

      P.S. 稍後回令狐兄留言。

      刪除
    7. 《給》的版權屬英華女校,應係學校出錢拍,故是投資者,但為答謝紆尊降貴的張大導一開始便應承佢全權話事,並瞞著學生、家長而老早籌劃電影參展參賽兼公映來表揚張, 我猜係咁。

      套戲有冇機會翻生?我諗機會近乎零,蓋須重新做一份「完備」的新約讓6名女角都滿意,但阿聆唔會埋枱傾,阿佘同香港小姐亦趁勢唔再簽,否則佢地如同出賣支持者,會被鬧爆。重新剪片刪掉三人成不成?但現在可見,整件事係個炸彈,所有持份者都輸,新補的2-3人又點會再蹚這渾水而簽新約攞嚟衰?

      又,我讀完BBC篇報導,華人紀錄片中「導演權力剝削受訪者」的情況原來頗普遍,喚起了大家的義憤,《給》就算重剪後公映,不少人會抵制(轉睇老番),所以票房不會亮麗。

      難得令狐兄寫埋「逆權」電影觀後感,謝謝!韓片「逆權三部曲」咁紅,頭兩部當時先後都看了,《逆權大狀》前部發展較慢較悶,中後才出戲味;《逆權司機》發展得較緊湊;《逆權公民》我藏有片,後來ViuTV配音我又藏有,至今未睇。

      因為《逆權大狀》,當年我還去挖其他講述光州民主運動的韓片。有套《華麗的假期》(May 18)(2007)描畫市民同軍方的武鬥,幾可稱為戰爭片,我唔記得有冇坦克開火,但兩方機槍橫掃,炸彈橫飛,最後保衛光州市的反抗者失守被殲;韓國人民追求民主自由而捨身,非常感人。

      又,子華神稱呼,很多年了,唔關演技事,但出處因由我唔知道。

      刪除
    8. 政府指擁《毒舌大狀》四成股權 融資額886萬

      https://bit.ly/3S3noMQ

      刪除
    9. 謝通知。Wow,我試查下去竟然發現張婉婷的一點管理手法。

      先說。政府擁《毒舌大狀》四成股權,表面看其不至於能話事,但具體權責要看政府的電影發展基金對片商及製作機構的合約條款才知道。 不過至少,基金可以讓更多建制組織申請融資去拍愛國愛黨說好香港的故事,而似有「黃色」背景的,猜獲資的機會會逐漸減少。融資給「反中亂港」者拍戲?不會吧,除非他們暗裡投誠,婉轉說好香港從亂到治從治及興的好人好事。

      我查維基【電影發展基金】(←連結),原來不少電影獲其融資。網頁下部的「爭議」項提到《歲月神偷》叫好叫座,但淨收益少得出奇至未能向基金還足區區小數360萬借款。《歲月神偷》導演羅啟銳,監製張婉婷。監製全程管理製作進度,掌握整盤收支賬簿。

      「審計署不點名指,其中一部電影向基金申報宣傳發行開支為270萬港幣,但再調查後發現連同香港以外市場開支計算,總宣傳發行開支實為810萬港幣,超出規定的宣傳費上限,但竟獲基金認可,按審計署提供的上映日期推斷,此電影正是《歲月神偷》」(摘自【歲月神偷】(←連結))

      「事件引起香港市民對電影業界濫用公帑的疑慮,但《歲月神偷》監製張婉婷則回應,指電影發展基金不應純為賺錢,亦應以提升本土電影認知為目標,及考慮文化上的無形收益。她同意基金對電影製作及其他活動的分配要再作研究,此外她稱受通脹、人民幣升值、工資上漲等因素影響,現時一般中小型電影製作費,已升至約2000萬港幣的水平,她建議預算上限應調高,不過她並沒有回應宣傳費超支的問題。」(摘自【歲月神偷】)

      到底《歲月神偷》的支出有冇「發水」?大家想想。張堅庭在私下交往中見出張婉婷的「大懵」與「天真」,這是他的幸運兼幸福。但大家可別相信文青老了仍然是善男信女。

      刪除
    10. 張婉婷係咪(扮)「大懵」唔知,但懶文青、懶天真肯定係佢嘅外衣,張堅庭畀佢呃到唔出奇。

      我聽過D100同佢做過一個專訪,就係佢講自己拍攝《給》的有關情況。嘩,佢陰聲細氣,娓娓道來,真係好溫柔好文青咁,包裝得好好,呃得吓人㗎。當時佢講同班女生一路走來關係間有起伏,但大致都好好,講到似層層,我冇懷疑喎。咁佢喺張堅庭等圈內人面前扮晒嘢,在冇利益衝突的情況下,我諗會有人信嘅。把口識講嘢,做人識包裝,係有著數㗎,可以呃到人,死未?

      刪除
    11. 張婉婷以前係文青,相信佢現在仍然鍾愛文藝,但文青=君子或淑女,不幹壞事不愛財不貪權不逐名不好色,這些觀念就一定錯。社會係個有無數誘惑的大染缸,心念把持不住就淪喪。表面乖乖的許志安有句名言:「我係一個壞咗嘅人!」

      順道講句,有些人將全城指摘(疑似投誠的)張婉婷一事歸因於社運挫敗,移情作用下張成了大家發洩鬱悶的代罪羔羊,是否如此我頗懷疑,縱然有亦比重輕。泛民一向有學院派風格,重論述重分析,對社會議題滔滔不絕,跟建制支持者信奉本小利大的奉迎文化和悶聲發大財原則大相徑庭。

      重理念抱不平既是非建制/泛民的傳統,故無關乎遭議者的政治背景。過往深黃淺黃互責更是常態,2019年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才適時和睦過。

      這回風波議題所涉及的諸多理論探討,正合泛民性格,或議論或惡搞,正好讓大家抖擻精神回勇。

      刪除
    12. 以前帖文我講過,黃之深淺在心志的堅定度,所以前留言「過往深黃淺黃互責」修正為「激進、和理非互責」為妥。

      刪除
    13. 唉,仲分乜「深黃淺黃」、「激進和理非」吖,原本以為係自己人(仲係有份做搞手)嘅都轉做篤灰狗啦,(定係潛伏?)夫復何言……

      刪除
    14. 你啱。我重提「激進、和理非」,都係想解釋,黃營從來都道理優先,對方就算係同營人士,做錯事同樣會被鬧爆。2016年立法會宣誓風波的游蕙禎同梁頌恆, 尤其前者,遭全城黃藍鬧爆,他倆人格上也被質疑為「鬼」(至今不明),泛民支持者絕冇包庇游梁。

      今次《給》的風波,雖然發生在社運挫敗後言論被扼殺的氣氛下,大家係有挫折感,但這並非與張受罵構成因果關係,張婉婷絕不是黃絲移情心理下被誤當成出氣袋,蓋眾所周知,泛民支持者普遍學歷較高,故有「幫理不幫親」的傾向,無關乎張有冇親建制,決定因素在張確實犯下重錯,加上社交平台亦係遊樂場,自然有不少玩家加入抽水,市場就係咁運作的。

      現在建制spin緊,聲稱很多人政治受挫,所以逃避現實,甚或虛構現實,從憤怒中變成「加害者」,以報復的心態拿張來做「代罪羔羊」,媚共者更以多個標籤「冤屈、不甘、憤怒、恨意、痛苦」強貼到批評者身上,不斷講什麼「後真相、無真相、虛無感」,藉此轉移視線來無限放大黃絲的挫折感,以種種心理暗示務使大家痛哭流涕、一沉不起,而覺悟之道就係全面投降(一如媚共者叫烏克蘭投降),認清現實,才能重新做人,這類spinning非常歹毒,大家切勿中伏。

      真相係,黃絲既關心「47人案」,另邊廂在抱不平上玩得好開心;老早平復了,回勇了。

      刪除
  2. 明報(2023年02月17日)
    柏林影展|評審杜琪峯:人民失去自由 獨裁者對付電影
    (↑連結)

    第73屆柏林影展將於本月16日至26日舉行, 《史賓沙》女星姬絲汀史超域(Kristen Stewart)擔任主競賽單元評審主席,帶領4女2男組成的評審團,包括《柏德遜》伊朗女星Golshifteh Farahani、《春宮野史大批鬥》羅馬尼亞導演雷杜祖迪(Radu Jude)、《Alcarras》西班牙女導演Carla Simon、《Western》德國女導演Valeska Grisebach及《巴比倫:星聲追夢荷里活》美國選角指導Francine Maisler。導演杜琪峯繼張曼玉後,成為另一名香港電影人先後出任柏林、康城及威尼斯等三大歐洲影展的主競賽評審。

    凌晨舉行開幕禮之前,一眾評審昨晚會見傳媒;有記者問及近年有看過哪些印象深刻的電影,並提議姬絲汀史超域和杜琪峯回答。後者自言說廣東話的話,比較容易回答問題,他之後先以粵語回答問題,再由翻譯以英語複述。杜琪峯表示現在的電影變差了,而且全球都是,他稱所看的電影世界好像漸漸消失,不再是以前那樣,「我希望呢樣嘢只係暫時,可能我講嘢好大膽,但呢樣係我真心嘅說話」。

    其後有傳媒表示相隔3年,柏林影展再次復常,想問現場評審為什麼電影對所有人都很重要;杜琪峯再次以廣東話發言,稱電影永遠在前鋒位置,「如果有極權時,人民失去自由時,電影通常首當其衝,好多地方都會係咁,一定係停咗你嘅文化。電影文化係直接面向觀眾,所以獨裁者通常對付嘅,一定係電影。我覺得香港,no sorry⋯⋯我覺得全球爭取自由嘅國家同人民,都要支持電影,因為佢代你發聲」

    其後杜琪峯再次發言,稱電影不能用錢去衡量,「我拍過幾部電影唔多過兩百萬,而我覺得拍得好開心同舒服。我諗電影最重要都係講緊passion同vision,如果無咗passion同vision,咁所有藝術家都做唔到自己應該做嘅事;就算畀一百億你,你無就係無,你有就係有」。

    * * * * *

    高清本土台
    《敢言!杜琪峯呼籲世界與電影界聯手對抗獨裁……》
    https://youtu.be/tw4R5M5PviQ?t=83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馮睎乾十三維度---杜琪峯傳被封殺

      https://bit.ly/3Sc80h3

      刪除
    2. 今午一上FB就從網媒知道了。相信大家都不意外。也相信杜sir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風險準備, 所以我地對杜sir的敢言肅然起敬、欽佩並share佢單料來表揚,連明報都借機報導以暗褒,可見他的真心話多得民心。

      仇思達在《杜琪峯被指辱華微博被封禁》中更問,點解早前演藝圈幾個KOL開聲撐張婉婷,但又唔敢開聲撐杜sir?大家想想。

      刪除
    3. 人哋只係講「極權」、「獨裁」啫,又冇指名道姓話你,咁就要封殺,你即係對號入座承認自己係極權/獨裁啫。𠵱家你惡晒啦,係咪人每講一句話都要畀你批准先可以講呀?真係瘋狂到極。

      嗰啲撐張婉婷嘅人梗係唔敢為杜導仗義執言啦,乜佢哋會「威武不能屈」咩?唔踩多你一腳已經算好了。

      刪除
    4. 連小熊「維尼」原初中性的詞彙都被大陸政權視為影射,成為敏感詞或禁詞,有殺錯冇放過,後「維尼」改稱「噗噗熊」,相關影、畫、字仍遭時禁時鬆, 就知當局多騰雞,又對市民手舉白紙已經觸動神經、秋後算賬,雖雞毛蒜皮但有普世意義的反「極權」反「獨裁」這些警世之言當然就更令佢地寢食難安了,當局可憐可笑。

      我對張堅庭、翁子光這兩名乖乖的超齡文青不奢求,但我等緊年輕時同是文青而今日則世故老練到滑不溜手的陶傑會否評論杜sir可能被封殺單料,我睇佢係咪真敢為杜sir,為影藝業追求自由創作的發聲者抱不平。

      刪除
    5. 不知所謂,係陶傑畀我嘅印象。睇死佢唔敢聲援杜琪峯,冇咁嘅勇氣及風骨。

      刪除
    6. 我會等待幾日先。

      刪除
    7. 今日,陶傑、鮑偉聰評論杜sir遭封殺事件。

      《杜Sir 柏林發表重要講話 港人齊學習 大陸辣着火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1JGHK7oUc

      刪除
  3. 前兩天《給》再獲香港電影導演會頒「最佳電影」獎。

    又寫兩句。

    香港電影金像獎網頁,《給》仍在第41屆金像獎的「最佳電影」、「最佳導演」及「最佳剪接」 三項提名的名單裡。

    金像獎協會稱,參選毋須任何人或組織報名,只要該片(1)於當屆年度內在香港作首輪公開售票放映,(2)連續七天內於五十個座位以上的常規放映電影場地,(3)上映不少於五場的香港電影,(4)影片長度六十分鐘或以上,(5)並以三十五毫米菲林放映或數碼放映,均自動參選

    影片一旦受協會成員提名,並無退選機制,董事局亦無權力褫奪任何已獲提名的資格。

    有網民謔稱,片主原來不能退選,「難cut過有線(電視)」租約。

    但細想似可理解。可記得大陸網民舉辦過「2012年中國人渣排行榜」?(僅此一屆再無來者,大家懂的。)人渣三甲為薄熙來、方舟子、司馬南,香港影星成龍位列14。如果當年成龍表示反對提名兼退選,大家一定笑翻天,哪來退選機制?坊間對公眾人物事論斷,或雅稱月旦,或批判,或貶稱欺凌,嘴在別人口,遭品評者可以要求退出的嗎?

    同理,香港電影金像獎跟中國人渣排行榜都只是民間自發的評選,品評分別依據行內趣味標準,或民心,用投票對公眾人物事讚彈,絕無法律約束力,當事者是無所謂拒絕否的。

    美國民間有辦奧斯卡金像獎(褒)、金草莓獎(貶),都玩得熱熱鬧鬧。

    近日楊紫瓊獲奧斯卡封后,我順興翻一下維基【奧斯卡金像獎】,卻發現,原來頒獎機構有權撤銷影片提名的。最早一次,是差利卓別靈所編、導、演的默片《馬戲班》(The Circus)(1928),4個提名被撤銷,維基沒有陳述細節,我查其他網站見有解釋。

    其中原文:
    During the very first Academy Awards ever held in 1929, Charlie Chaplin was nominated for four of the biggest categories for his film The Circus: Best Actor, Best Writer, Best Director for Comedy, and Best Picture (at the time called Outstanding Picture). There was a common fear amongst the Academy members and film press at the time that Chaplin was going to sweep all nominated categories, so the voting body made an odd decision. They rescinded all standing nominations for Chaplin and his film and, instead, gave him an "honorary award" that recognized all the accomplishments of his film while not taking away the spotlight from other potential winners.

    奧斯卡憂懼《馬戲班》會橫掃4獎而減低了其他好片的獲獎機會,所以撤銷其全部提名。理由何等荒謬。但事件重點在,奧斯卡絕對有權。

    “Every Time the Oscars Revoked a Nomination, Explained”
    https://bit.ly/42mncwP

    網頁還解釋了至今被撤銷過提名的所有影片,大家不妨一讀。

    最新鮮的,上屆奧斯卡典禮中韋史密夫掌摑主持人基斯洛克,奧斯卡「對此事表示譴責,不容許任何形式的暴力行為,並宣佈推進調查,根據學會章程、行為規範以及加州法律採取進一步措施,其包括可能中止史密夫的會員資格、逐出學會或者收回獎項。」(見維基【韋·史密夫】)足見當局有權以電影外部的道德理由來褫奪得獎者的獎項。

    除非香港金像獎協會高瞻遠矚,深明自己會獨裁作惡,否則其章程細則,按常理不會刻意規限董事會、投票團、成員等行使合理常權,所以,我相信,協會跟奧斯卡相似,是有途徑撤銷提名和褫奪獎項的,只係不願而非不能。

    問題很可能在,協會中人並不認為《給》在製作過程中所涉及的法律和道德爭議有什麼重要性。「為藝術而藝術」較可能是香港電影工作者所曾普遍相信的,而且,他們也可能認為只有行內人才有資格責備行內人,行外輿論都不夠格。(「為政治而藝術」則可能是影業的未來。)

    在事件爆發之初,金像獎主席爾冬陞已多少表示過:「我不擔心社會迴響,關金像獎咩事?……對我而言,好大件事咩?我看CNN新聞,土耳其(地震)可能死二萬人,對我來說這更大件事。兩個月前我有3位北京朋友死於疫情,大家無需要這樣。我都正在研究這問題,點解會爭論到這地步?」(見《香港01》

    3月8日,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頒獎禮中,《給》的聯合導演郭偉倫明言:「我們繼續去觀察,繼續去回應這些事,我們責無旁貸,義無反顧,亦無愧。我們其實冇強迫學生拍攝,我相信香港仲係一個公道的社會,仲係一個講道理的社會。總有機會,我們會向大家交代一些什麼叫事實。最後,我們好感謝在座的嘉賓和傳媒,對我們呢套電影的興趣。一部暫時未有機會在香港上映的電影,我們會繼續努力,令電影向全世界的觀眾面世。」(《明報》

    郭導沒有回應學生阿聆「萬言書」的指摘,相反還間接反擊:人(學生?)總要面對自己的過失才能成長、(郭)問心無愧、無強迫學生拍攝、有些「事實」還未公開、正在努力使影片向世界公映(例如剪走阿聆的部份?)。

    3月16日《給》又獲香港電影導演會(本屆主席張婉婷)頒「最佳電影」。明報網站出了當天即時簡短新聞,17日網站並無正式報導,似是冷對待,18日才重出娛樂版頭條報導,未知部門是否受到上層壓力。

    《娛壹》臉書16日所報,郭導又說:「其實拍紀錄片嘅本質就好有爭議性……我哋追求嘅係一種真實同現實……最大付出係張婉婷導演。……我希望呢件事唔好再發生,參與者唔好再有心理變化,同埋保護創作人嘅創作自由、言論自由都好重要。……我哋清者自清,我哋無欺騙或強迫拍攝,喺呢度我哋公開一次呼籲,暫時唔會公開任何言論,因為我哋想保護某啲人,因為畀大家知道真面目之後,可能會受情緒困擾,我暫時唔會出聲。解鈴還須繫鈴人,我哋希望學校同團隊、學生可以和解,解開呢個結。」

    我所見,這是郭導以退為進的第2度反擊,到底是什麼人的「真面目」會嚇親公眾以至扭轉正反局面?

    參加導演會遴選的影片還有叫好叫座的《正義迴廊》,輸了給《給》?

    事爆之初由影藝圈幾位知名人士為《給》辯護,然後金像獎協會主席聲稱影片不能順應片主要求撤銷提名,到《給》再獲導演會奬項,然後郭導身如真正受害人般兩次反擊若有所指。我們似乎看見,作品唯大唯尊,其彷彿無人駕駛自行跑路。目前呈現的像是一個圍爐取暖自護的影藝圈在向幾名少女和輿論反撲。我們且看2023年4月16日香港金像獎頒獎禮中《給》會否再下一城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給》片無論誰是誰非(校方、拍攝團隊、學生)都好,我相信唔會再引起乜嘢特別關注㗎喇,因為炒作熱潮(以陰謀論講亦可以話利用價值)已完。

      嗰啲乜會物會係都要頒獎畀《給》,佢哋自己或佢哋啲支持者會認為係為藝術擇善固執;唔認同嘅人就會話係圍爐取暖、同行相衛。我個人始終認為《給》的軒然大波實在太蹺蹊了。

      刪除
    2. 之前輿論分析得都八八九九,事件似近尾聲,卻只係休止符,還待2023年4月16日發生的事才能判斷能否落個句號。

      不過我有些發現。

      其中如,金像獎協會拒絕片主英華女學校撤銷提名的要求,協會聲稱不能,恐怕並非事實。 在事爆前,《給》贏得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最佳電影」獎,3月8日頒獎禮中,明報如是記錄(←):「會長鄭政恆接受訪問,強調得獎結果是按照1月15日經過9小時激烈討論才得出的決定。問有沒有考慮過從缺?他稱不會輕易取消任何一個獎,但大會將於4月或5月內部開會探討拍攝道德問題。」留意那短語「不會輕易取消」,而不是說「冇權或不能取消」。

      而金像獎協會所聲稱的「不能」,便是協會體制的嚴重漏洞,一旦影片有成員提名,評選過程的若干會議裡任何人,哪怕是原提名者,都無法動議撤銷提名。這會是事實嗎?

      更甚者,事發後英華女學校既表明要撤銷影事提名,但張婉婷當主席的香港電影導演會硬要將片主再擺上枱,成員繼續提名,讓《給》再贏一次「最佳電影」獎。這教英華女學校和前校長如何迴避?情何以堪?

      這不難理解3月16日的導演會頒獎禮中,《給》的監製黃慧為張婉婷轉話劈頭即說:「懇請石校長(石玉如)釋懷…」。當然,石校長被擺上枱,硬受第2次打擊嘛。

      未知還有否什麼影藝會再頒《給》什麼大獎了,會陸續有來嗎?

      我原以為事件所有持份者皆輸(丟面子),現在看來,輸得最甘的是英華和石校長,完全被利用。學生輸贏難判,紅了阿佘。贏得最甘的,是張婉婷和她的團隊,當然,還有那套影史留名「為藝術而藝術」兼無人駕駛的作品《給》。

      刪除
    3. 來個小結。

      學校是片主,卻完全沒有控制權令影片靜息。

      相反,有不是片主的主人。影片生命操在張婉婷所擅長經營的影藝圈裡, 由別人毋須顧慮學校一方的意願下參加若干影藝會評選,受人辯護為「天真」的張大導目前至少享受著制作手法脫軌於常規紀錄片而產生的所謂藝術性的兩度獲獎榮光。

      獲獎事件同時瞥見影藝圈內外有著角力:行內人不屑受制於行外輿論故稱評選機制冇煞車設備而堅持讓影片向著某處目的地跑去。

      強者/食家,事初即自我保護和頭領相衛的影藝圈和某團隊;弱者/韭菜,即影片主人,承受著起動拍片、與學生立(詭)約的始作俑者的壞名,作品不受韭菜主控且任由食家宰制。

      影片標榜不一般的「成長」記錄。原來英華和石校長才是要從錯誤中「成長」學懂帶眼識人的天真主人翁。

      刪除

    4. 貴大哥, 我看了給19歲的得獎也很不滿,請看神駒的評論 :
      (236) 與民為敵!給19歲奪金像獎最佳電影!張婉婷感委屈:今生無悔!郭偉倫:拍咗先算 | 夜間熱線20230417(B) - YouTube

      刪除
    5. 謝羊羊。剛才聽了神駒所講的,他說得有道理,我也才知原來英華女校跟紅頂白兩邊擺,跟張大導和她的團隊一樣咁虛偽,恬不知恥。 失望。

      我剛才也看了之前撐張大導的幾位KOL臉書頁,網民留言都在媽叉《給》的得獎。

      神駒《與民為敵!給19歲奪金像獎最佳電影…》
      https://youtu.be/D4jp_R7o1Kk

      刪除
  4. 《小熊維尼:血與蜜》疑被禁上映 包場活動取消、預售連結無效

    https://bit.ly/3yVPTDs

    回覆刪除
    回覆
    1. 喺新香港,冇嘢係唔會發生嘅,只有你諗唔到嘅。

      刪除
    2. 《小熊維尼:血與蜜》幾日前已上咗網,我睇咗。典型的砍殺片,內容一點社政隱喻都冇,導演唔識教人做戲, 情節邏輯差,劣評如潮。

      新香港的運作真係夠黐線。如果恐懼戲名與歹角係小熊維尼,香港某些官員的智商真係低到冇底線,佢地等如提供彈葯,讓國際恥笑,兼鼓勵大家利用那套電影去惡搞時政人物了。

      刪除
    3. 取消港澳地區上映,呢個密令唔係傀儡可以落嘅。電檢處即刻話准映證已經發咗畀片商,放唔放映係佢哋自己嘅事。片商硬食係自己玩自己,取消放映囉。

      刪除
  5. 雜碎一提。

    (一)蕭定一在3月24日提到香港影藝圈內部如何撐一部電影,及電影在評選中可如何勝出的一些操作 。
    (29:55-33:10)
    https://bit.ly/3ZiElEP

    (二)RFA(2023-03-24)
    《【練乙錚評論】香港沉淪對台灣有何教訓意義》
    https://bit.ly/3TOpdy6

    文中提到鄧小平、江澤民。我借此講句題外話:江離世後許多香港評論員,包括言語辛辣的陶傑,對江治中港兩地多有正面評價,認為他堅持改革開放,並以江讀番書、說英語、嗜唱西洋歌劇等以印證江對西方較少排他性,較不保守,但這並非事實,江執政之初保守偏左,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重申:「誰不改革,誰就下台……我們的領導看上去像是在做事,但他們沒做任何有用的事。」江才依著鄧的經濟路線搞開放。

    (三)我噚晚臨睡前上FB,剛巧碰上《好青年荼毒室》出帖,很意外。
    https://bit.ly/3z5ZYxJ

    HK01《鄭秀文新歌拍檔哲學KOL鹽叔認扮單身偷食女粉絲 網民:愛是3.0?》
    https://bit.ly/3LSMCfU

    到底有什麼宏大的哲學理由令擅於思辨的鹽叔犯咁低級的情色錯誤呢?待當事人解說。

    回覆刪除
    回覆
    1. 鹽叔出軌事件的探討,移出成獨立一篇。

      見《學術研修者瞞婚出軌事件》
      https://bit.ly/40gZWxX

      刪除
  6. 以下留言轉貼自《分享:沈旭暉「前市長林鄭月娥被彭丹完敗的十大秘密」》。
    - - - - -

    令狐少俠2023年4月16日 下午10:51
    貴兄,《給十九歲的我》 而家唔係陰溝裡翻船,而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攞咗個最佳電影獎喎,服未?嘿嘿。


    貴2023年4月17日 上午12:20
    係?我剛才冇睇直播,唔知上台攞獎的仁兄有否說什麼話。我曾忖度,因為早前有影藝圈文筆很好的超齡文青反撲,不區分正經討論、二次創作的諧笑惡搞 抑或白卡網民借機出位,聲稱大家在網上欺凌某位女耆英,叫大家收聲,他的FB帖子無數人轉載,網上果然便靜了下來。

    一方面,到底影藝圈有否報復心理,不知道;總之導演會妄顧片主意願隨後再度頒獎給《給》,並由那位超齡文青出任頒獎嘉賓。

    香港金像獎由會內成員投票決定,早前我引蕭定一所言,他說當中導演會、編劇會有很大影響力,他們會團結起來去撐一部電影。

    另一方面,一星期前香港一些有心人搞了個「第一屆香港網絡影評人HIGHLIGHT大奬」,以金象獎提名名單為基礎,結果《給》連半個身影都冇。這是反映民心和愛好電影的一群觀眾的品味。

    現在,香港金像獎中,《給》又獲獎了,香港影藝圈的既得利益者有否發功?不得而知。總之,我覺得影藝圈有不少人認為某耆英受大眾欺凌,物傷其類下要反撲,要撐佢。

    最後,我聲明,我冇看過《給》,它有多好看多藝術,我確實無從判斷。

    我明天會上網找找今屆金像獎頒獎禮的全程錄像,看完後或許再補充什麼意見,如果有。


    貴2023年4月17日 上午12:34
    前帖分段有點甩。我說「曾忖度」,指的是下一段所說的「到底影藝圈有否『物傷其類』的報復心理」而偏要讓《給》多獲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曾志豪:(2023-04-17)
      《〈給19歲的我〉奪金像獎最佳電影,藝術和道德分開,OK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NulLkGJBs&t=40s

      刪除
    2. 香港花生:(2023-04-17)
      《全城公憤;《十九歲》得獎殺死所有香港紀錄片》︱
      https://bit.ly/3UJRo1r

      刪除
    3. 區家麟FB:(2023-04-17)
      「《給十九歲的我》是好看的,好看在赤祼,一切『精采』、『動人』、『真實』,建基於女生的坦誠、犧牲自己的隱私,成全了所謂 『近距離觀察少女成長』、成全了這個『最佳』。

      我很早已看過《十九歲》,除了有點感動,也甚為驚訝,這樣也拍得出來播得出街,難得,難得團隊竟然得到同學們的同意、連『援交傳聞』都出街、竟然校方又覺得 OK、竟然同學又不介意,竟然團隊又『拆得掂』。

      誤會了,原來沒有。[……]

      一切道德倫理問題,我本來以為那是製作團隊的問題,現在風暴中被選為最佳電影,那就是金像獎評審,即全香港電影業界的問題了
      https://bit.ly/3A7qUxA

      刪除
    4. 由爾冬陞任主席的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在三月時斬釘截鐵稱:

      「本會已回函校方解釋金像奬參選機制並非採取片方報名制度,亦無退出機制; 電影作品在香港正式公映且達到規定入圍門檻便會自動納入候選片單之中。……本會董事局在現行規例下,並無權力褫奪任何已獲得提名的資格,因此《給》片仍在提名名單之列,亦為第二輪投票表格內之選項。」(香港01

      現在據「Wave流行文化誌」引述爾冬陞近日的新說,則是「由董事局可以取消電影的入圍、得獎資格,將會『非常危險』;『我哋決定唔行使呢個權力』」。

      由「無權力褫奪任何已獲得提名」變成「取消資格會『非常危險』、『我哋決定唔行使呢個權力』」,之前將有權訛稱為冇權,係咪有人講大話?有人包庇某些人或物?

      Wave流行文化誌FB:(2023-04-17)
      【業界表態?誰可以投選金像獎最佳電影?】
      https://bit.ly/3A3n6xl

      刪除
    5. Wave流行文化誌FB:(2023-04-17)

      【爾冬陞:金像獎是業內獎項、工業獎】
      「《給十九歲的我》在爭議聲中獲最佳電影……爾冬陞表示在網上看到不少年輕人、網民指電影圈是『小圈子』 ,他指金像獎舉辦了 41 年,『佢係一個工業獎,到現在已有 2,000 個投票人,係咪小圈子,視乎你用咩角度去睇。』」
      https://bit.ly/3oiNQaj

      刪除
    6. 《給》片可得金像獎最佳電影獎,其他質疑(諸如大蝦細、唔合記錄片拍攝倫理等等)先唔講住,單係以下幾點,我已經要質疑了。

      (1)一套備受爭議(甚至有可能引致法律訴訟---如不同意公映的片中學生認為有需要的話)、上映一兩日就被迫下架不能公映、睇過的人數有限、根本唔算有公映的影片,可以成為最佳電影嗎?

      (2)片主英華女校不是言之鑿鑿話不提供影片參與評選的嗎?理論上班金像獎評審們在評審所有入圍的電影時應該冇呢套片睇的(就算佢哋自己先前已睇過不能算數),咁佢哋豈不是憑空去為此片貼金?這對其他候選影片公平嗎?在其他的賽事裡,參賽者/候選人缺席唔係當棄權論咩?從來有冇缺席的參賽者/候選人會被評定為冠軍或當選的呢?

      (3)如果班評審唔係閉門造車,憑空貼金的話,英華女校是否講大話,表面話唔提供影片參選,暗地裡又拎咗出去呢?

      刪除
    7. 我持支持蕭生。
      (金像獎最佳電影頒給《給十九歲的我》令我非常憤怒!金像獎呢班人點樣小圈子互相維護?罔顧未成年人權益!張婉婷畢生成就被這部片完全抹去!咩「藝術千秋」根本遺臭萬年《蕭若元:蕭氏新聞台》2023-04-17 - YouTube

      刪除
    8. 令狐兄說得對。

      尤其你的第一點參賽資格,按金象獎協會網站所示,參選電影須同時滿足五項條件(見前留言),但《給》看來不符第二項 「連續七天內於五十個座位以上的常規放映電影場地公映」。

      按Wave《一文重組事件時序》(←)的資料,計數如下:
      2023.2.2 在港正式連續公映
      2023.2.3 如常
      2023.2.4 《明周文化》刊阿聆萬言書
      2023.2.5 前校長李石玉如致歉;宣布電影翌日暫停公映

      連續公映日數只有4天,故不符合條件二。

      徐少驊亦指出《給》在日數上不合資格,見錄像約6分鐘始。
      《〈給十九歲的我〉奪「最佳電影」,電影界為什麼覺得他們都沒有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UCjfyQB5vU

      刪除
    9. 謝羊羊。蕭生好勇,我都支持佢。佢條片已經去到165K的人次。

      《金像獎最佳電影頒給《給十九歲的我》令我非常憤怒!金像獎呢班人點樣小圈子互相維護……》
      https://youtu.be/RdulipENyxQ

      刪除
    10. 除非回應前文,毋須順著本串來開帖。新留言、新視像獨立出帖,順帖回應。

      刪除
  7. [極度憤怒]完全無視拍攝紀錄片的倫理和道德,《給十九歲的我》成為最佳電影,對年輕主角做成第二、第三次傷害!---吳志森

    https://youtu.be/FsLhMIAbk3o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給十九歲的我》爭議聲中連番獲獎,日後可被撤銷獎項嗎?---楊庭輝


      “……坊間有評論提及到,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同一套選舉機制下分別選出了《十年》和《給十九歲的我》為最佳電影。其實,在「美麗新香港」的大環境下,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設立任何獨立調查和撤回獎項的機制,也可被人加以利用來提出撤銷《十年》第3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項的請求。也就是說,設立任何獨立調查和撤回獎項機制後,其中一種可能性是《給十九歲的我》的最佳電影獎項仍然得以保留,但《十年》的獎項被褫奪。”

      “……反而是阿聆發表萬言書,以及另一名女生聲稱自己受誤導的情況下簽下同意書時未必是諮詢法律意見所作的決定。純從過往一些作出「#MeToo」式控訴的案例去推論,我們不能排除公開作控訴的女生有由原告變被告的可能性,例如她們可被法律起訴發表惡意中傷的誹謗性言論,瘋狂「攬炒」損害學校或/和《給十九歲的我》製作團隊的聲譽(在此便不重覆詳談同意書的法律效力的爭議)。”

      https://bit.ly/3LeS3Vo

      ===========

      呢個乜嘢人嚟㗎,全篇都係恐嚇。我話佢衰過金像獎班小圈子評審呀。

      刪除
    2. 謝!這位楊先生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整篇歪理大家一定要睇!愛國者要警惕小人。

      舉多個例,早前潑水節疑似出現黑暴, 愛國大媽屈穎妍都話「誰敢擔保,他們的水槍下次裝的不是水,而是其他東西?」、黑勢力像睡火山「只是裝睡了」!愛國網民都懷疑,近多個月來警隊頻出醜聞,兩三天便爆一單,極可能隊中早滲透內奸!犯案的都是黃警!

      西環變幻時FB:
      https://bit.ly/41mpdIo

      刪除
  8. 貴兄,講個題外話。想請教你,唔知點解最近(已有好幾個月了)我點擊別人提供的(包括你上面貼出的及朋友在WhatsApp給我的)FB連結,都睇唔到裡面的內容,只出現「無法自動填入內容」的字句,以及FB登入的畫面。我唔想用手機登入FB,所以結果都無法睇到相關內容。請問你是否也要登入才睇到,還是只係我手機的問題?以前不是這樣的,唔知點解而家會變成咁。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的FB技術知識很少,只能試著講兩句,我誤解了請識者指正。FB網頁至少有兩種:

      (一)個人的。這類網頁必須讀者也登入FB才能閱讀, 縱然對方寫的都是地球posts(public posts)。一般人如你、我,戶口都是這類。

      例如區家麟的personal FB
      https://www.facebook.com/aukalun

      Click入去即見FB的登入畫面,讀者不登入,冇得睇。

      (二)專頁/粉絲專頁(page/fanpage)。這類FB專頁毋須讀者登入也能閱讀。

      例如陶傑的。
      https://www.facebook.com/tokit.channel

      每個人開咗個人戶之後,好似都可以建立一個或以上的專頁公開讓人睇。其他FB網頁還有群組(group)之類。

      好似係咁。

      刪除
    2. 謝謝解說。我明白了,唔登入睇唔到的原因應該是FB主人的設定,唔係我手機的問題。

      刪除
    3. 對,唔關手機或PC事。

      刪除
  9. 【金像獎小圈子?】【多少投票人?】

    爾冬陞之前解釋「佢(金像獎)係一個工業獎,到現在已有 2,000 個投票人,係咪小圈子,視乎你用咩角度去睇。」現據亞洲週刊報導 ,今屆合資格的投票人有1,779人,而收回的有效選票只有58%,約1,032票。爾冬陞稱2,000人有冇報大數?為什麼不說出行使投票權的人也不過1,000多些?

    樂觀相信這1,032位投票人同時參與了影片第二輪投票選出賽果,當中有「專業評審團」成員(75位)和「14個香港電影產業圈屬會」成員(餘者);而這75位「少數派」評委評分卻佔總分55%,餘下「多數派」屬會成員則佔45%,這些業內選民、75名評委(舉足輕重)在「無片可看」下將最佳電影金像獎送予了《給》。

    (亞洲週刊)卓娉婷:
    《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之爭 《給十九歲的我》撤映謎團 》
    https://bit.ly/3KV6895

    回覆刪除
    回覆
    1. ‘’在「無片可看」下將最佳電影金像獎送予了《給》。‘’

      夾硬成咁,聽見/睇見都覺荒謬絕倫。難為《給》班製作團隊及片主英華女校仲沾沾自喜,自鳴得意,真係無恥便無敵的現實寫照。

      刪除
    2. 從實務看,張大導拍攝團隊應留有電影final cut和送檢的拷貝,學校身為片主亦該有。阿聆萬言書記有:

      「校友,甚至拍攝對象如我對放映的理解一直是供校內放映/籌款用途 (例:如校友捐款就可獲贈DVD,因我們一直以來都稱張導演的團隊為「DVD team」,通訊群組亦以此命名)……」

      《給》在2021年12月 1 日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的校友籌款晚會(Movie Gala)首映,所以,我猜,隨後到2023年2月2 日公映前的年多期間,那些曾捐款的校友很可能已獲贈了DVD作私藏。

      那麼,電影金像獎的千多名選民從非片主(學校)的其他途徑,例如所謂「朋友」,得到DVD之「試看」再拷貝,便不意外了。

      以上情況大家心照不宣,問題是,選民應該從「官方」渠道,而不是「私交」渠道來拿取拷貝,這是違反金像獎協會對遴選電影的程序公義,於是協會又犯上了一個「無片可看」卻荒唐地選出了最佳電影獎的罪證了。哈哈。

      這回協會、拍攝團隊、校方的默契「管理」,穿晒崩。

      刪除
    3. 《給》片最大的矛盾、爭議點就係未得片中學生同意,私自將套片改變用途---由校內放映/籌款用途改為公開放映、參展競逐獎項。

      引起公眾輿論指責時,校方就死死氣將套片下架取消公映,又誓神劈願話唔提供影片參與評選。

      好嘞,而家得獎嘞,校方出聲明多謝大會不特止,仲居然話:「本校重申,在本片拍攝過程中,團隊是本着被拍者同意和知情下的原則進行拍攝,絕無意進行強迫拍攝或偷拍,我們亦容許同學在拍攝期間退出。」咁你即係擺明轉移視線、轉移焦點啫。出萬言書申訴嗰個學生明明係投訴你班大小不良將套片由私映變公映呀,而強拍、偷拍等等只係當中牽涉嘅內情咋,唔係問題嘅焦點呀。咁樣本末倒置嘅障眼法聲明,無非係為咗洗白自己啫。嘩,身為學校竟然用啲咁卑劣嘅手法去對付自己嘅學生,道德、良知何在?!

      刪除
    4. 或許將《給》的爭議分成幾個範疇看:法律、倫理/道德、藝術、政治。

      政治一層我留言有表,複貼如下:
      「現在建制spin緊,聲稱很多人政治受挫,所以逃避現實, 甚或虛構現實,從憤怒中變成『加害者』,以報復的心態拿張來做『代罪羔羊』,媚共者更以多個標籤『冤屈、不甘、憤怒、恨意、痛苦』強貼到批評者身上,不斷講什麼『後真相、無真相、虛無感』,藉此轉移視線來無限放大黃絲的挫折感,以種種心理暗示務使大家痛哭流涕、一沉不起,而覺悟之道就係全面投降(一如媚共者叫烏克蘭投降),認清現實,才能重新做人,這類spinning非常歹毒,大家切勿中伏。」

      這位建制中人,正是袁家嫂老公,2月14日在明報發表《後真相時代的輪迴與救贖》。此人研究戰略學,熟知韓非「法、術、勢」,變色龍,趨炎附勢,反轉豬肚就係屎,這位學者言行非常不可靠。

      建制中人好像還有紅媒、屈大媽之流,等等,為張大導說項。我所見,建制的spinning大概將事件性質指向反中亂港、黃藍之爭之類,不著邊際,故民眾多不理會。所以《給》的政治爭議輕可擱懸。

      藝術一面我前文亦曾帶出。很多人,包括我,都冇看過《給》,所以難評《給》的藝術性,其是否可以藝術之美遠遠蓋過拍攝道德之失而獲享三回電影獎項並且公映呢?

      所以,政治、藝術兩者之輕,暫以權宜之便,都歸入倫理道德的範疇去。

      簡言之,《給》有兩大類爭議,一在法律,餘者歸入倫理,但兩者略有牽連,必有交集,界線不可能清晣。

      來到令狐兄之說,令狐兄認為「《給》片最大的矛盾、爭議點就係未得片中學生同意,私自將套片改變用途…」,從法律一面看,我完全同意。到底是張大導違反協議將作品的用途改變了,抑或幾位女生(尤其阿聆)違反了唸中一時的「賣身契」?是張,還是學生,在違約?

      其次法律爭議如,到底那紙同意書是否足夠構成合約,就算是合約,是否對未滿18歲的學生有法律約束力?我個人持否定觀點。

      從倫理一面看,BBC的報導《香港紀錄片〈給十九歲的我〉撤映風波的五個啟示》概括了五大點:

      1. 紀錄片倫理與權力關係
      2. 「同意」只是法律問題嗎?
      3. 人重要還是作品重要?
      4. 紀錄片=真實?
      5. 是否社會氣氛下的情感投射?

      第2點屬法律問題。

      第5點則屬政治,BBC原文:「香港社會政策及公共行政學者鍾劍華指出,網上輿論群情洶湧有部分是2019年『反送中』運動後的一個情緒出口,近期法庭審理香港國安法最大案件——『47人案』備受觸目,但政治話題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的高壓氣氛下不能討論,於是所有焦點轉移到紀錄片風波,加上涉及的女生在不情願下被迫拍攝和放映,挑動了很多香港人的心理和情感投射,大家都為學生抱打不平,『這種成人世界與年輕人世界、強權與弱勢、民主與威權之間的矛盾,很多人能代入』。」

      我個人不大認同鍾劍華的直觀,理由見前留言(探求真相、幫理不幫親…),而鍾這類說法正合建制所利用作spinning,將大眾對張大導的批評當作延續反中亂港、張不幸成「代罪羔羊」、黃藍之爭,等等。留意BBC將這點放到最後,或許亦認為其理最薄。

      其餘三點屬倫理討論,而「紀錄片=真實?」也涉藝術觀點,而「紀錄片倫理與權力關係」則是這範疇的最大爭議。

      以上各項爭議在本篇網帖和留言裡已經多少討論過。

      到此,我還有一想法道出。有些論者認為,何不刪掉阿聆部份便可解決電影可否公映的爭議,為什麼張大導在拖拉?

      我在正文中一開始,即認為張婉婷基於自己過往的成就,養成了非常強烈的「作者論」審美野心,追求自己作品的偉大,她要為自己留下最後傳世的扛鼎之作,《給》正是這件作品。配不配?不知道。

      她可能將紀實與劇情創作混合使用,使《給》呈現出一個能反映她回顧一生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如何呈現,主要在旁白。張在十年製作裡搜索枯腸地尋找適合的文字,鑲成哲語金句,用在旁白。電影裡阿聆的部份,有張婉婷最為重視的旁白,剪掉了阿聆,也就剪掉了張的詮釋,所以她難以落手。

      新補其他學生的劇情,無礙於記錄英華之為一所學校,無妨於見證哪位學生之為英華一部份,惟張再不能硬套原先的雋言慧語,也就使她的三觀甩甩漏漏,她的「個人精神」再無從完整呈現。

      《給》表面的主角,是學校,是學生,但將學校學生說成是什麼,卻在旁白,是對被攝者的詮釋,來自張婉婷,所以張才是主角,她在背後用上帝的言語來解釋一切。

      前留言記區家麟看《給》:「好看,好看在赤祼、精采、動人、真實,建基於女生的坦誠、犧牲自己的隱私…」,區看到畫面的主角們,但看到畫面背後的詮釋師,則是寫了《好睇,但就係有啲唔舒服》的前記者吳芷寧,敏感於光影與旁白的偶有扭曲或特殊性,她成了第一個發現《給》的主角其實是張婉婷的「知心」觀眾。

      發現是第一步,再往深挖則是如何從旁白的文本裡整理出作者的三觀及其精神面貌。這種「挖」或許是《給》的所謂藝術性之所在。

      如果《給》是張視為概括一生的遺世精神結晶,便不難理解她何故堅持一個畫面也不能剪,並冥頑不靈、執迷不悟地將電影一步步推向某個目的地了。

      電影倘能公映,隨後就能出影碟;最終不能公映,也須出影碟,讓「知心者」有機會從旁白文本中抽絲剝繭發現她的傳世精神。張會成功嗎?

      重申,阿聆部份難剪掉,並非阿聆故事動人,而在旁白動聽。戲冇看過,以上只是推想。

      刪除
    5. 貴兄,你的分析很詳細,特別是有關張婉婷為何不刪剪阿聆片段的分析,見解獨到:

      「電影裡阿聆的部份,有張婉婷最為重視的旁白,剪掉了阿聆,也就剪掉了張的詮釋,所以她難以落手。」

      「如果《給》是張視為概括一生的遺世精神結晶,便不難理解她何故堅持一個畫面也不能剪,並冥頑不靈、執迷不悟地將電影一步步推向某個目的地了。」

      「重申,阿聆部份難剪掉,並非阿聆故事動人,而在旁白動聽。戲冇看過,以上只是推想。」

      雖然你說只是你的推想,但我認為極有可能。因為我聽過網台D100與她做過關於《給》的專訪,專訪中她曾洋洋得意的提過自己為套片配旁白的事,自得意氣溢於言表。當中還有一段訪問,是她提及片中除了六個學生之外尚有很多遺珠片段因片長所限只能棄用;主持人問她有無考慮將原有片段刪減,再加入些少其餘的?她肯定的說不,原因大約是拍了這麼多年已筋疲力盡之類。可見決不刪剪,是已下的決心。所以,你的推論合理。

      另外,關於「未經片中學生同意私自改變影片用途」這個問題,除了可從法律層面看之外,我覺得更應從誠信(或曰道德倫理)方面看。

      學生本著對學校的信任、愛護願意拍片,以協助建校籌款等。但結果係校方違背承諾,私自將影片由校內放映變為公映及參展競逐獎項。校方此一食言打擊,對學生心靈的傷害非同小可;相信其受創程度,不下於被親友背叛之傷痛。強弱懸殊,法律未必能制裁到強者,要為弱者伸張正義,同係無權無勢弱者的我們恐怕只能加把口發吓噏風去行所謂道德審判而已。但如果有人夠無恥,就無敵的話,你咪閙囉,大把歪理幫佢撐腰,話唔埋仲可以控你誹謗、煽動……,你可奈何?假若真係要淪落到咁嘅地步,實在無話可說,咪沉淪到夠囉,反正舊香港的美好已隨著「美麗新世界」海嘯的侵襲而沉淪、淹沒了……

      刪除
    6. 謝令狐兄。

      「未經片中學生同意私自改變影片用途」這個問題,亦屬道德誠信一面,但,所謂「改變(影片用途)」,關鍵事物由狀態A被變成B, 反映一方違反了雙方原先的默契,或口頭協議,或白紙黑字的合約,都可謂之違諾/違約,所以要在「諾/約」這裡去追究,兩方須舉證、陳述事實,待最終判出是非,這過程,必然引入諸多法律的客觀定義下的概念,才能釐清所論,是故,「私改用途」之辯,法律術語在辯論中會佔較大比重,所以我歸其入法律範疇一面,技術上言,比重而已,方便分類而已,而絕非輕視人格誠信一面的討論。

      另者,令狐兄解釋,張導、英華「私改用途」之辯應歸入道德倫理一面會更適當,理由如「強弱懸殊,法律未必能制裁到強者」,故須以坊間輿論(發吓噏風)「為弱者伸張正義」。其實本爭議會上到法庭解決,機率是零。民事訴訟,估計(一)阿聆冇錢付龐大律師費,(二)新香港亦打擊眾籌,(三)阿聆欲靜不會上庭;所以訴諸法律來解決此事,不會發生。另邊廂,張大導、英華若執意將電影公映,發行影碟,阿聆都只會無可奈何,哭泣,忍受。

      重申,我將「私改用途」之議歸入法律範疇,只因該討論難避已有之法律概念,但絕不影響大家繼續「發噏風」(令狐兄語)質問張導、英華臨近破產之誠信。

      刪除
    7. 明白。如果不是美麗新世界的話,其實對「私改用途」訴諸法律,由法律制裁、懲罰違法的人,或者比道德審判對他們更有阻嚇力。然而,如今是一個酸梅兩個核……

      刪除
    8. 那些年,教科書所論述的法理致力公正、達義;這些年,新香港對概念、法制的詮釋與操作,則今時不同往日。我已經不相信乜乜了。

      近年我愛選看vigilante的電影, 至少白日夢都可以養神。

      「一個酸梅兩個核」,此喻正……

      刪除
  10. [Yahoo 新聞]給十九歲的我︱曾言「拍咗先算,上咗先算」 導演郭偉倫就「不適當」言論道歉

    ……校方表示曾提出反對公映的校友,最近要求刪減其成長故事內容。校董會經商討後,決定尊重及接納她刪減的要求。校長關翰章亦就學校處理公映欠佳之處,當面向她道歉,「學校現正提議和解,希望能解決有關事宜。」

    https://bit.ly/3nfJb8W

    ===========

    睇怕係眾怒難犯,以及最重要的是為套片可再公映補鑊。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

      觀眾是米飯班主,大概是郭偉倫為了自己影業前途故不願下卻又盤算不得不「扮野」,掙扎,拖沓,道歉計算慢了半個月,此為穿崩一。

      道歉信不是交傳媒致公眾, 而是致英華女校的關翰章校長。郭稱對自己引起公眾誤解的發言深感難過,但道歉對象絕非公眾,信文清楚:「…我深感難過,有需要向(1)香港電影金像獎大會、(2)英華女學校及(3)製作團隊,致以深切道歉。」哈哈哈,此乃穿崩二。

      信尾再申:「向所有受今次爭議影響的朋友道歉」,別輕視「朋友」一詞,承上文下理,絕非指公眾或關注事件的一般人,朋友者,實指金像獎大會、英華、製作團隊也,郭連累了他們,所以向他們道歉。

      老老實實,這樣穿晒崩的道歉信,我對郭的「導演」才華深表懷疑。

      刪除
    2. 補多句。

      校董會經商討後,決定尊重及接納她(阿聆?)刪減的要求。」這是英華的想法,但這豈非要張重新再度「旁白」?那是她的心血, 張婉婷肯否?

      剪得阿聆部份,阿佘的又如何?公平嗎?我猜阿佘會好㷫!

      刪除
    3. 根據Channel C 所講:

      ‘’英華女書院校長關翰章今日(30日)在學校網頁撰文,同時轉載一封由郭偉倫撰寫的信件……‘’

      ‘’而關翰章則在文中指,公映引發的爭議至今未平息,校方為帶來困擾深感歉疚,但重申張婉婷和製作團隊十年間在資源極度有限的情況下拍攝此片,社會上對她們有不少「無證實的指控」,尤其是張導,校方感到遺憾,仍在了解當中原因……‘’

      我認為雙方是在扯猫尾,目的是將套片再推出。套片在眾多爭議下仍然獲頒最佳電影獎,張婉婷已經攞晒彩,估計她已同意剪片,否則郭不會寫道歉信的,張、郭、關三方已有默契。

      在校方對反對公映學生軟(認契弟,願剪片)硬(陳以利害---校方、拍攝團隊及學生本身皆三輸等等……)兼施下,相信套片最終會重見天日。且看我會否跌眼鏡。

      刪除
    4. 未來要考慮的可能是我們,到底睇還是唔睇套片?嘿嘿……

      刪除
    5. 信文並非承認有關團體和人物在製作《給》中有道德失誤,而是郭為自己言論使三個團體蒙受影響而向他們道歉,係對「朋友」造成不便的私愧, 跟《給》在製作過程中發生的道德原議題無關。兩種道歉內容不同,不可混淆。

      再次公映、發行影碟等,都極可能,至少是張的團隊的心願。但目前我未見到郭這封容易給大眾「誤讀」的「道歉信」對重推公映或出碟有什麼幫助……至少信中冇提刪減影像,那是英華自發披露的題外話。

      公映睇唔睇?哈哈,網上有免費的才睇。我們又不是要賺取收入的職業影評人、文字工作者或YouTubers,不急。

      刪除
    6. 又補一句。前帖提到「誤讀」,例子就係Yahoo的報導,其標題「…導演郭偉倫就『不適當』言論道歉」,忽略重點「向某三方」。 內文「郭偉倫的來信,表示言論引起公眾關注和爭議,希望作澄清及道歉」都係。

      當讀者查證信函內容,才會察覺此道歉不同彼道歉。

      刪除
  11. 好耐冇見,喺我眼中,張婉婷係一個離撚晒地嘅自私老人,完全唔會理其他人感受,係一個活到72歲都依然滿身公主病除嘅難頂女人,但我又真心唔覺得佢有外界形容到咁奸詐,相反,睇到佢已經成七十幾歲人都仲戇鳩鳩咁喺個電台度猛咁將自己以前做過啲衰嘢公開講出嚟,呢種人城府深極有限,死喺左膠遊戲底下都好正常。當然佢操守係好有問題,認為個社會仍然可以好似以前咁畀佢哋班老屎忽橫行霸道,諗住側側膊唔多覺。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耐冇見狂兄了,你好。

      你話張婉婷「離地」,指乜?請舉實例。如果「離地」(對現實苦難、詭變的無知)例子如,張「戇鳩鳩咁喺個電台度猛咁將自己以前做過啲衰嘢公開講出嚟」, 顯示了她的幼稚(天真?(張堅庭語)),咁我未至於認同。這情況就如蕭生評論張婉婷時都自嘲,以前拍戲每每守法必然追不上拍攝進度甚或拍不出某些效果,所以會冒險,蕭生曾求逼真而要演員困在車內真燒車,若滅火不成必釀悲劇,這回蕭生一樣「戇鳩鳩公開自己做過啲(犯法兼無良的)衰嘢」,但咁唔係離地、幼稚,相反,張婉婷同蕭生自爆,係暗示當機解決困難的機智、笑料、那些年的緬懷,所以係一種自我推銷的把戲,大家聽故仔都多數享受的。可是,《給》後來出了事,那些憶舊、機智反頓成了張的痛腳,這是大家都意料之外吧。張「天真」?錯哂。

      但如果「離地」也指公主病,我都覺得張有。佢乜Q瑣事都搵老公代辦,老公起了緩衝保護,有事爆咗張就可自辯:係咩?我唔知、我唔見、唔關我事、我唔清楚(阿叻mood)。蠱蠱惑惑。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