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家」作何解?

偶讀馮睎乾FB文章〈港官談「家文化」鬧笑話〉(2024-10-13),我略表異見。

文中指,港官曾國衞將「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這段文字的「家」,錯解為家庭之意,曾氏犯上大謬云。

馮君引東漢人趙岐對《孟子》那段的注釋「天下謂天子之所主,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也。」以說明「家」指先秦時期卿大夫的(一)封邑,也可借指(二)卿大夫本人,故與家庭根本無關。

馮又稱:「人所共知的《大學》金句『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其中的『家』字也一樣不解家庭,而是指封邑。」

(一)《大學》之「家」

問題來了,我們翻開《大學》的今人譯本,會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是解作家庭、家族的。

儒家常言,人之本質、價值、尊嚴,在先自覺自己有一顆道德心靈,愛及至親,同心圓從己推及家人,屬私領域,從家向外推及鄰里友朋以至整個社會,屬公領域,故儒家有「內聖外王」之理想:修、齊歸入「內聖」;治、平歸入「外王」;或視齊家縱非「內聖」,卻介乎「內聖外王」之間,是一種合理過渡。

古人宗親聚居兼多代同堂,既謂家庭亦謂家族,計入傭人家臣尤見規模之大,如何持家不應輕視。當「家」僅指卿與大夫的采邑,則齊邑、治國、平天下便屬參政之「外王」事了。當修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內,參政為外,灑掃應對家務人事因此避而不論,家人間難免隔礙,個人有精神孤島之嫌,故始於同心圓之推己及人、由近及遠的漸進原理恐怕亦「漸」不起來了,《大學》主題強調的內外、本末、先後之辨,似缺了一環不完整。

況且,《大學》經一章有「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大人之學以修身為根本至實踐於家、國、天下,是對庶人貴族天子所有人說的,並非只針對擁有封邑(家)、封國,和天下的權貴。

「家」的譯文,以下簡引三書為例。

按南宋朱子版本,《大學》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一章首有「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一段。

台灣三民書局出版的《新譯四書讀本》(初版1987)對「齊其家」的注釋:
「家有兩種含義:『一種指家庭而言,在倫常上要父子有親,長幼有序,使家庭中親親和愛,便是齊家。另一種指家家戶戶之社會(相當於封邑之義?)而言,使社會上能平均齊一,無貧富懸殊、苦樂不均之缺憾,謂之齊家。』」
書中相關譯文:「…要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頁3)

楊伯峻譯文:「...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頓自己的家庭...」(《楊伯峻四書全譯》,(香港)中華書局出版,2022)。楊譯「家」為家庭。(頁5)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中文大學出版,2000。友聯原版,1962)的譯文是:「古代的人想要使天下人都能德性明朗,便先得使他的國家有秩序;要想使他的國家有秩序,先得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要想使他的家族公平有序,先得培養自己的德性」。勞將「家」譯為家族。(頁3)

何以「家」解為家庭、家族呢?

《大學》傳九「釋齊家治國」一段: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文中以家族中人如何相待的「孝」「弟(悌)」「慈」之德風推廣至事君、尊長、率眾,又引詩經勉勵出嫁女兒與夫家融洽,自家父子兄弟相處和睦足為別人(社會)效法,據此將家族倫理公平有序的格局延伸至事君治國。

當「家」僅解作采邑而不涵家庭家族之意,以上一段的孝、悌、慈、父、子、兄、弟等用詞便覺牽強和比喻不貼,原文解釋難以暢順。

且又看《大學》傳十「釋治國平天下」其中一段:
「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於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

文中之「乘」指兵車,四馬一車為一乘,明稱「百乘」,故「(擁百兵車之)家」有強調封邑,並指向卿大夫的雙重含意。

《新譯》的相關語譯:「擁有百輛兵車的官員,不會任用專事搜刮的家臣。」其「家」即指人,卿大夫,文中以官員概括。(頁20)

《楊伯峻》語譯:「有兵車百輛的大夫不可任用搜刮剝削民財的下屬。」「家」直譯大夫。(頁14)

勞思光語譯:「有采地封邑的家族,就不應該養專事搜括的家臣。」要《大學》全篇的「家」有一貫詞義,勞保持譯「家」為家族,特補「采地封邑」顯示家族的權貴背景。(頁27)

古代封建體制,不取中央集權(centralization)而取開放的分權(decentralization),天子向宗室成員和功臣分封領地,給與他們相當的自主權,協助天子統治天下。采邑施政自主,背後即是卿大夫政權,掌政的是以卿大夫為首的家族。從政權的角度看,采邑、卿大夫、家族是同一權力中心,三詞遂可互相替代,合起來以「家」字寄寓同一自主權。

同時,因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所以「家」的涵義亦包括庶民之家。

統言之,「家」可有四義:采邑、卿大夫、家族(權貴家庭、庶民家庭)。各義混用在同一《大學》裡,偏重哪義端看上文下理。古文一詞多義且混合用,亦見於學者觀點,吾三省《中國文化背景八千詞》(香港商務,2008)有條目「天下國邦」,文首即說:「甚麼是天下?甚麼是國?甚麼是邦?這三個詞的界限是不很明確的,有時可以混用,有時又有分別。」(頁253)(原文見截圖)
且看反方面,網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百度百科有《別再弄錯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不是家,國不是國,天下才是國!》一文,解釋「家」指「卿、大夫的食邑」,非指「普通的個體家庭」。

文章解釋「修齊治平」那一段為:「古時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釆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釆邑,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那是對的,條件是,孤立起那一段單獨來解。但文章沒有提及《大學》其他段落的解釋,譬如傳九「釋齊家治國」而說的「孝、悌、慈、父、子、兄、弟」之和睦關係,棄「家庭」而採「采邑」的解釋能順嗎?

我不懂;會有哪本《大學》今譯,全書只按單義「采邑」(或卿大夫)來解釋「家」的?

還有,余英時在〈儒家思想與日常人生〉寫有:
「譚(嗣同)從歷史觀點解釋〈大學〉的『家齊而後國治』,眼光甚為銳利,『五四』以後史學家也進一步支持了他的觀察,如顧頡剛曾指出,〈大學〉中『齊家』並非一般人民之『家』,而是『魯之三家』、齊之『高、國之家』,即『一國中之貴族,具有左右國之政治力量者。』」(載於余所著《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1996,頁177。)
可惜,余未提供顧頡剛所言的出處;顧是否意謂《大學》裡所有「家」字必須一貫解成采邑,或卿大夫、貴族之類?抑或解釋成家庭家族亦對的,但要讀者僅記他們都有權貴背景,而並非任何家庭,包括庶民的?我翻過顧的《古史辨》(全七册)目錄,未覺有相關討論,又翻過《古史辨自序》(兩册)內文,都不得要領。

《大學》「家」之概念討論到此。

(二)《孟子》之「家」

《孟子》書首〈梁惠王上〉有「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一段。

勞思光不作《論語》《孟子》之譯。

《楊伯峻》譯「大夫曰:『何以利吾家?』」是:「大夫也說:『怎樣才對我的封地有利?』「家」譯為封地(采邑)。(頁184)

《新譯》對「家」下有注釋:
「家:謂卿大夫為統轄其采邑而設之政治機構,非是家庭之家。桓公二年左傳云:『天子建國,諸侯立家。』言諸侯受封於天子而有『國』,卿、大夫食采於諸侯而有『家』也。」(頁304)

但語譯那一句則是「大夫說:『怎麼使我的家得利?』」(頁304)可見,整個食邑就是卿大夫的家,數義可互代或合一,剖開,詳義為:怎麼使以「我(卿/大夫)」為首的「家族」所治下的「采邑」得利?

返回《孟子.離婁上》的「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作何解。

《楊伯峻》譯文:「大家都有句口頭禪,都這麼說:『天下國家。』可見天下的根本是國,國的根本是家,而家的根本則是個人。」(頁264)楊先前譯「何以利吾家」的「家」為封地,現在「國之本在家」則保持家庭之義;「身」譯為個人。

《新譯》在那段為「國家」備有注釋:「國家:諸侯之國、公卿大夫之家也。」全段語譯則是:「人有句常說的話,都籠統地說:『天下國家。』卻未必知道這話裏包含著一個本末的順序:即天下的根本是諸侯的國,國的根本是卿大夫的家,家的根本是每一分子的自身。」(頁468)

《新譯》為「國」補上「諸侯的」,為「家」補上「卿大夫的」,但「家」仍然解作家庭。「身」為每一分子自身。

〈離婁上〉原句:「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本」解作根本、基礎。從全句的語義結構看,謂天下的基礎是諸侯國,所以國是天下的構成單位,是靜態概念;諸侯國的構成單位是卿大夫的采邑(家),同樣是靜態概念;所以,邏輯上,兼修辭上,家的靜態構成單位,便是個人(民)。原句的「身」指自身,即個人,不作修身解,因為修身是行為,涵活動,是動態概念,不能作靜態的構成單位解。所以,《楊伯峻》和《新譯》都將「家之本在身」解成個人或每一分子。個人或每一分子,即是民,恰恰呼應孟子的民本思想,他明明白白表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新譯》是:「人民是最貴重的,社稷在其次,國君是最輕的。所以得到萬民擁護的,便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賞識的,便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賞識的,便可以做大夫。」(頁650)

港官曾國衞引孟子之言,他的詮釋有譯本為據。然而,「家國一體」、「家國共構」、「我們的國家就是由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家庭所組成,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亦是國家的一分子」,如此以民為根本的家國構成難道只是古今中國獨有的特色?其他現代國家不這樣嗎?
又「同根同源」從何說起?指凡黃皮膚黑眼睛者皆漢人血脈?非漢裔即不親不愛?抑或指老祖宗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所倡議的德性文化?元、清、民國受外族及西方影響的文化計不計?今日有官方權威的馬列毛習思想是否脫離根源?又儒家貶「同」而舉「和」,以「和而不同」(《論語.子路》)為典範,曾國衞都違背了。孟子「家之本在身」,強調民本思想,民為貴,君為輕,那才是曾所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其中道理呢,曾國衞會說嗎?


附:馮睎乾〈港官談「家文化」鬧笑話〉原文

20 則留言:

  1. 「家」,在古籍經書中是有不同的解釋及含義。這純粹是以前學習所得的知識,我並無刻意深入研究過哪本典籍對「家」有何種釋義,故未能一一列舉。

    不過,據《孟子.離婁上.第五章 》所載: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個人也認為此「家」應指封邑,而非家族/家庭。

    曾某可以引經據典用「家」說三道四以表「忠誠」,只要不拋錯書包就得,否則獻醜不如藏拙。

    回覆刪除
    回覆
    1. 《新譯》提到,見本帖正文,春秋末期《左傳》錄桓公二年言:「天子建國(諸侯國),諸侯立家(卿大夫封邑)。」家之單義如此明確,何故隨後其涵義不斷演變? 到東漢趙歧註《孟子》才重申封邑之義?南宋朱熹似又各義皆採,端看上文下理。民國顧頡剛又稱《大學》的「家」要作封邑或權貴解。戰國及之後西漢唐宋明清的儒生讀書何故都不緊貼《左傳》原義,都馬馬虎虎的嗎?

      且看朱熹所整理的《四書章句集註》,他對孟子「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下了註釋:「恆,常也。雖常言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此亦承上章而言之,大學所謂『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是故也。」(出處見下)

      維基【四書章句集註.孟子集注卷七.離婁章句上】
      https://tinyurl.com/kmmjt524

      朱熹引《大學.經一章》「自天子至於庶人」,〈傳九〉又論「孝悌慈父子兄弟」,故「家」不僅指卿大夫及其家(邑)了,而是所有人的家,並且修身是所有人的本,非權貴們獨修。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天下、封國、封邑,有次有序,是工整的,故家解封邑有據,但身不解修身,而個人也非指諸多權貴個人,否則天下、國、采邑的根本便由卿大夫階級壟斷,扼住咽喉,這與孟子稱「社稷(各層封地至天下)次之,君(領導人至天子)為輕」的主張完全衝突,所以身指每個人,即全民,「民為貴」。一區的德性民風推廣到別區,層層遞進,從邑的全民到國的全民到天下全民。這是其一解法。但如前分析,封邑與權貴家族是同一回事,故「家」解家庭家族,並以朱熹引《大學》「自天子至於庶人」之義,從權貴家族引伸至平民家族,不見得不可。或許這可解釋二千年來儒生不斷拓展「家」的意涵,而並非馬虎了。

      港官曾國衞引孟子言國言家的「現代詮釋」,我相信許多人都接受,只係他強調的「家國一體和同構」是個萬能key,現代哪個國家不這樣?所以他說了空洞廢話。如果他還順此宣稱幾年前的官方囗號:「沒有國,哪有家?」咁就大件事了,按孟子意是以民組家,先有家才有國的,「社稷次之,君為輕」,沒有人民首肯,國不國也罷。以色列人幾十年前才復國,之前二千多年來沒有國,反而遍地開家,便是明證。哈。

      刪除
    2. 馮睎乾在文中說:我們今天說「家」自然是指家庭,但孟子那句話的「家」與家庭根本無關,而是指先秦時期卿大夫的封邑,也可借指卿大夫本人。

      可見他是不接受用所謂「現代詮釋」去解釋(難聽啲講係扭曲)二千幾年前的典籍內容(其實即是思想)。我也無法接受。

      下面的文章可供參考。可惜我手機因安全問題拒絕下載該網站的App,故所閱讀的應該不是全文,但覺仍具一定的參考作用。

      ================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1:家国渊源

      (註:為免留言有網站連結而被掉在垃圾桶,連結列下。)

      刪除
    3.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1:家国渊源

      https://tinyurl.com/yz46e5d2

      刪除
    4. 大陸網站360要PC讀者註冊登入才能讀《家族現代性重構》數文,有風險,我不冒了。但謝謝你介紹。

      馮君稱古文「家」指封邑,有根有據,是對的,但稱孟子那句話的「家」僅指封邑,別無他意,這我有保留,蓋其牽涉指向不少古儒到當今學者都解錯譯錯家義,茲事體大。

      維基【貴族】[中國]:「中國自三代(按:夏商周)施行諸侯封建制度……,其代表性制度為周代的五等爵制,主要規定了在天子(在周朝指整個古代中國的君主)之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天子是天下共主、除了作為貴族擁有自己的直轄領地外,統轄所有的諸侯,而諸侯按照爵位等級治理領地、統轄下級附庸貴族。諸侯封建制度到了東周逐漸乃至全面崩潰,如春秋時期的楚國,本為子爵,因不滿其國大爵小,要求周王升其爵位未竟,於西元前704年稱王;其後,其他六個主要諸侯國也紛紛稱王,周天子僅為名義上的「天子」。」

      https://tinyurl.com/2df9wxss

      周朝崩潰,秦朝建立,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當然再無什麼分權分封了。然後東漢始,從湮沒(?)的「卿大夫」政治變奏出現了「士大夫」的官僚家族。

      維基【士族 (中國)】:「士族,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至唐代,世代為官的士大夫階層,是一種貴族化的官僚家族宋代及以後,『士族』一詞含義有所改變,士人取得官位後就是士族、士大夫,已沒有世襲的意味。」這些士大夫一族的同義詞有:世族、世門、貴族、望族、名族、勢家、世家等。

      https://tinyurl.com/25k8j5ez

      可見,封邑既是「行政區域」,故與獨享管治權的權貴(卿大夫)「家族」便緊密關聯起來了,時二時一。

      如果孟子那句僅按古解,劃定「家」絕不含有家庭家族之義,我們倒看見,曾國衛犯上的笑話,何止馮稱的「家文化」,還有「國(諸侯封地)文化」、「天下文化」,蓋天下、諸侯國、封邑,在漢人文化的現代語境裡,根本沒有對應概念的,觸車尾邊也不成呢。曾國衛引孟子之言完全是胡言亂語了。

      刪除
    5. 現將該篇文章分4帖貼給你,未知會否被當成垃圾棄置,若然你去垃圾桶找出來吧。哈哈。

      刪除
    6. 下面4帖應該只是全文的一部份,因我沒有下載其App,所以只睇到咁多。

      刪除
  2.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1:家国渊源

    家,对现代人来说,多知其表,少知其里,可能是最陌生的熟悉汉字

    家,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家,宀下有豕:宀,指房屋,豕者,猪也。好像房屋下养了头猪,就可以撑起一个家。这种望文生义的简单化理解,曾经在历史上造成重大的误会,不夸张地说,一“家”之错,误国千年!

    从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家”的内涵在中国经历过三重演化:国家-世家-人家。

    第一章:国家-家国同构

    “家”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大放光彩,源于周之“封建”:封邦建国。

    三千多年前,武王伐纣,宗周丰镐;周公救乱,成周营洛。周王室为了巩固统治,强化对地方的管理,逐渐改变了先前夏商那种相对松散的方国联盟式体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广泛推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周王室将丰镐和洛邑附近的膏腴沃土划为王畿,由天子直接统治。王畿以外广阔区域的土地和民众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成为诸侯,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这是“建国”。诸侯在其国内再次分封,大宗嫡子继承诸侯爵位,小宗庶子及其他贵族封为卿大夫,给予一定的土地及附属民众作为采邑,这是“立家”。卿大夫以下的士,作为最低一等贵族,则不再分封。

    回覆刪除
    回覆
    1. 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分封诸侯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和庆贺等事项;诸侯间发生了争执或冲突,则由周天子进行调解和处理;卿大夫和士也都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封建后的大大小小诸侯国和卿大夫家,分布在天下各地,构织成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形成了众星拱月的辉映格局,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让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流域,并向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强势辐射,周朝由此延续了几百年的强盛。

      周公定礼,八百诸侯共建华夏,为国族留下了永恒的荣耀记忆。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加之社会形态演化,对五霸七雄之类诸侯“国”,今人可能耳熟能详,而卿大夫“家”之类,估计就鲜为人知了。

      其实,家国同构,都是华夏文明早期蓬勃生发的中坚力量,否则,哪里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世典章《大学》辉耀千秋?

      刪除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开章明义,阐发了华夏传统内圣外王之道的三总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层层递进,梳理了实现内圣外王的具体步骤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话今人耳熟能详,什么意思?望文生义的简单推导:君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做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就能让家庭和睦,然后去治理国家,达到全天下的太平盛世?

      错了!治国理政,平定天下怎么可能如此儿戏?真以为谦谦君子标榜道德楷模就能收拾人心,让天下如臂使指?开什么玩笑!历史上但凡这样想这样做的书呆子,轻则误人误己,重则祸国殃民,故事俯仰皆拾,不胜枚举。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了齐家,这里的“家”,不是房屋下几口人养几头猪的普通家庭,而是诸侯国分封卿大夫的采邑“家”。当时的诸侯国统治范围一般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再往下分封的卿大夫采邑地域大约相当于一个县。

      三千多年前,小邦周克大邑商,胜利带有侥幸成分,周族能够动员组织的人口资源力量并不是特别充足。周王室在北起辽河,南至长江,包夹黄河流域的广阔空间建国立家,封疆之内并非无主之地,域内星罗棋布着生产生活方式与周族截然不同的蛮夷戎狄。

      不管建国还是立家,实质都依托于核心族群的武装拓殖,他们以氏族集体为单位抱团远征,选择要冲之地建立城池,随后圈地农耕,推行以农业种植为基础的一整套生产生活方式,一边战斗一边生产,使用文攻武卫联姻融合礼仪教化等种种方式吸收同化周围的蛮夷戎狄人口,逐步将周族代表的华夏文化扩散辐射,直至覆盖达到高度均质化的格局,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长期不间歇的团结奋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采邑“家”与诸侯“国”高度同构,只在规模上有量的差距,在结构上没有质的不同。他们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都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和管理机构,有大批掌握着各种权力的官吏,有独立的武装,又有象征统治权力的宗庙和社稷,还有代表统治中心的宫室和朝廷,诸侯的最高主宰是国君,采邑内的最大首领即家君。

      刪除
    3. 国有国君,家有家君,所以家国同构,君父一体。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国有万机,要在主君,所以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有国者即诸侯,有家者即卿大夫,作为无限责任人,诸侯国君和卿大夫家君不需要考虑个人得失,只需要考虑国和家的整体利益平衡和安全发展。

      所谓君子,最初字面含义就是国君和家君的儿子,作为有国有家的统治后备梯队,务必修身为本,足以协同父兄治理好自身所属的采邑“家”,然后辅佐君主治理好诸侯“国”,最后才能帮助王室澄清宇内,明明德于天下,还万民兆姓一个太平世界。

      明了修身齐家的真意,便明白为修身奠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重点不在静虑闲思,坐议立谈,而要身体力行,实事求是。大学之道的三总纲八条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六艺”为根基修学储能,经世致用。

      刪除
  3. 網上搜尋,發現《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1-19 共19篇,現摘錄其中2篇供參考。

    ==============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05:家族兴起

    (摘錄)

    八百诸侯共建华夏,图强争霸称雄兼并,五百年你方唱罢我登场,或破家亡身,或化家为国,终致家天下,家国同构不再,家族一体悄然兴起。

    第二章:世家-家族一体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以后,皇室一家独大,此外再不准许其他大族家国同构,皇家之下,只有编户齐民。大家族在官僚制下努力出仕,力保家声不坠,阀阅望族,世家门第逐渐成为“家”的主流。此后两千多年,政府力图齐民编“户”,宗族力求世代传“家”,历朝政权与诸家百姓围绕”户口“和”家人“展开的争夺,贯穿了整个帝制时代。

    ==============

    《家族现代性重构》上篇|嬗变15:义门陈氏

    (摘錄)

    科举制兴起后,寒门庶族逐渐抬头,在皇权的支持下与士族门第抗衡,一步步瓦解中古社会根基。经历唐宋之变后,符合近世观念的小门小户人家冒头涌现,开始成为社会主流。

    第三章:人家-家庭敦睦

    两宋崇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进一步完备科举制,有意提携大批读书人进入统治层,促使官僚集团构成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文官政治逐渐成熟。

    既然共治天下,当然君臣一心,文法严密,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对任何可能危害集权的不稳定因素严防死守。两宋君臣防微杜渐,即使只是潜在苗头,也要曲突徙薪,力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义门陈”奉旨分家,便是这一背景下,朝堂打压民间大家族而树立的典范。

    ……

    大家族化为小家庭,大学之道修齐治平中的“齐家”与古时真义渐行渐远渐无书。

    回覆刪除
  4. 謝謝。文章前部跟我所知所想相呼應,後部我覺其另有意圖,有點蠱惑。

    (一)第三帖稱「不管建國還是立家,實質都依托於核心族群的武裝拓殖,他們以氏族集體為單位抱團遠徵……」。

    正好與我說的「采邑施政自主,背後即是卿大夫政權,掌政的是以卿大夫為首的家族。從政權的角度看,采邑、卿大夫、家族是同一權力中心,三詞遂可互相替代,合起來以『家』字寄寓同一自主權。」、「封邑既是『行政區域』,故與獨享管治權的權貴(卿大夫)『家族』便緊密關聯起來了,時二時一。」

    故「家」有數重含意(封地、卿大夫、家族(家庭))。

    (二)先秦儒所重的春秋戰國時代寫就的經典,不少強調民本思想,譬如《尚書.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達於上下,敬哉有土。」(上天所聽所見,依從百姓所聽所見;上天賞罰,依從百姓賞罰。天意民意是相通的,要謹慎啊,擁有國土者(君王)。)

    還有例子強調以民為本,以下截圖引劉述先〈從民本到民主〉前三頁,較省時。(載於:景海峰編《儒家思想與現代化—劉述先新儒學論著輯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圖一:按此

    圖二:按此

    圖三:按此

    以民為本,挖深即落在大眾人性的道德自覺上(我欲仁,斯仁至矣),正是孔子所理解、體悟的先王道理,所以他成了宣揚德治的儒家創始人,孟子比他激進,清清楚楚表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大學》《中庸》都在講述修養工夫和人性道理。四書成為儒家思想最基本的義理來源。

    《家族現代性重構》(下稱《重構》)之文厲害在,從反面曲解儒家,譬如其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話今人耳熟能詳,什麼意思?望文生義的簡單推導:君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做好自身的道德修養,就能讓家庭和睦,然後去治理國家,達到全天下的太平盛世?錯了!治國理政,平定天下怎麼可能如此兒戲?真以為謙謙君子標榜道德楷模就能收拾人心,讓天下如臂使指?開什麼玩笑!歷史上但凡這樣想這樣做的書呆子,輕則誤人誤己,重則禍國殃民,故事俯仰皆拾,不勝枚舉。」

    《重構》宣稱,舊解「修齊治平」全錯了,傻瓜才相信德治,暗示中國人要勇武,政治要用霹靂手段,敢於亮劍。

    絕非傻瓜誤解「修齊治平」,先秦儒家的一套重仁義輕權財,此所以孔子周遊列國自薦失敗,孟子亦如是(例如「王何必曰利」),荀子學生韓非、李斯重權重利的一套便成功參政了。儒家縱然理想太高而失敗,但那實在是其「真性情」,並非書呆子誤解。

    《重構》分析,中國歷朝失敗在,皇帝要「自家天下」,打散了別家大族,小家小戶造成皇朝國力不能累積集中,言下之意,我的推解為,其要反道而行:從鬆散、重視個人的小家庭,回到重視大家長的大家庭(家族),中心統轄,以少馭眾,從各家族上升到市、灣區、省,從省到國家中央,保持中心集權,如此民臣君一心,最後尊王一人話事,此謂「家國同構」(中心集權落實於各層)。君為貴,黨國如一,民為輕。

    我所見,《重構》志在重新詮釋儒家思想,將儒家的「王道」(仁治)扭向「霸道」,將重視心性的特質轉向重鬥爭重權術,就是法家的一套、中共治國的一套,讓馬克斯主義滲入儒學,借殼上市,稱為「政治儒學」,讓大家以為今日的中國政權、中國文化思想,一直沒有背離傳統祖訓,一直同根同源。

    回覆刪除
    回覆
    1. 年前,幾個縮短連結的網站會讓我縮短某些網站的長連結,但凡涉及我自己網誌的上傳圖片,它們就會拒絕,未知是它們按某方指示封禁了所有Google/blogspot連結,抑或只針對我的網誌連結。

      所以上帖的圖片長連結我用html語法嵌入文字背後,避免水蛇春咁長又畫面難睇。

      刪除
    2. 說實在哲學問題非我所長,我的興趣始終在古典文學方面。所以,恕不接續討論了。

      至於縮短網站連結方面,前段時間(可能也是年前)我都遇到一些問題,就是:(1)TINYURL有段時期無法打開;(2)可以打開後,要求註冊登入才可用。我棄用了一段時間,現在再試,又恢復正常。(3)BITLY很早已實施不註冊不能用,我早已棄用。(4)reurl.cc(方便之處是中文版,壞處是廣告多)有些網站連結雖縮短了,但點擊時打不開,顯示為危險之類的原因,試過縮短上面帖文的網址就落得這個結果。以上各種問題,都不知誰是誰非?但巧合的是未有宇宙無限大法前,好似無咁多事喎。

      刪除
    3. 自從有了宇宙無限大法,大家,包括我,個心就安了,生活悠閒許多。讚。

      謝謝提供reurl.cc。剛試過,目前未見排斥我的blogger圖片網址。我個PC Chrome裝有擋廣告的app,所以冇見廣告。哈。

      刪除
    4. 又有宇宙無限大法的「巧合」:

      再有台國防官網疑在香港被封 在港無法登入台海陸軍網站
      https://reurl.cc/0dNdql

      刪除
    5. 自從有了大法,香港商舖、食肆陸續休業,我地巿民唔使煩惱要如何精明消費,生活閒了心就安,而家連不少網站都受恩寵禁讀,冇眼屎乾淨盲,我地就更悠閒舒心。讚讚。

      刪除
  5. 製碟的市場爭奪得異常利害,姑名之為「碟戰」。

    「油管」有個[百科檔案館]有條片《調查報道新世紀》---日本NHK年度重磅紀錄片「追蹤XX洩漏的文件」……

    有興趣可搜來睇吓,相信你的搜尋能力(這當是不提供網址的借口)。

    (註:上面的“XX”是自我審查的代號。)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幾日前睇咗,認知戰嘛。我仲下載保存咗。
      估計好多大陸文章一樣有認知戰背景,近到譬如,我正文引《別再弄錯了……天下才是國!》、你我留言討論的《家族現代性重構》,我都覺得係。

      刪除